上个月,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发布了2022留学城市排名,英国伦敦再次成为第一;德国慕尼黑排名第二;韩国首尔和日本东京则并列第三;我国北京上升了7位,位于第25名。可以看出,亚洲的几个主要城市本次表现十分优秀,而考虑到该排名对城市的评估大部分基于教育因素(如大学排名、学生反馈等),亚洲教育的蓬勃发展在此可见一斑。
2022QS留学城市排名 亚洲前10名 ▲
近年来,亚洲的高等院校在各大排名里都有突破性的进步。在2021和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亚洲均有26所院校跻身世界前100强,这一数字是目前历史峰值。而在另一机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亚洲大学的占比已从2016年的略高于四分之一增加到了今年的近三分之一,我国清华大学更是史上首次冲进了前20强。在全球联系愈发紧密的如今,亚洲的高等教育逐渐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 长期探索发展的厚积薄发
不可否认,2020年以来亚洲各国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和防控情况是吸引人才的一大优势。许多亚洲学生和家长在这一契机下看到了邻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机会,被亚洲留学的安全性及性价比所吸引。一部分原本可能流向英美国家的人才在这一两年内转而选择了亚洲,推动了亚洲高等院校科研实力的提升以及生源构成的改善。
但今日的成绩绝非受疫情影响下的“昙花一现”,而是多年探索与追逐后的厚积薄发。2014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就曾发布过名为《高等教育在亚洲:扩展与扩大》的报告,对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表示了高度认可。
往前追溯,早在19世纪,我国就公派留学生远赴国外学习深造,这批人才学成归国后,成为了当时推动教育改革的急先锋。改革开放后,我国继续大力推进教育投资,高等教育再次经历了飞速发展。21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及中学后入学人数双双实现了成倍的增长。战后同一时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也在持续加大对教育现代化的投入。亚洲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对教育的发展目标都有一个相似的落脚点——建设世界优质大学,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新加坡通过制定“环球校园”计划(A Global School House)等战略规划,吸引世界优质大学在本国设立分校或开展合作办学。在国家支持下,新加坡国立大学先后建立了亚细安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等多个组织,目前在41个国家拥有341所合作大学;而南洋理工大学已经通过“全球教育及流动计划"(Global Education and Mobility)促进了与近40个国家的330多所大学合作。
日本的“30万留学生计划”和“大学间交流项目”(Inter-University Exchange Project,简称“IUE项目”)等也很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人才流动,不仅鼓励各国学生与学者赴日进行研究学习,也输送了许多日本学生到世界各国深造。
相比之下,韩国相继出台的“BK21”计划和“世界高水平研究中心大学建设计划”(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ject,简称“WCU 计划”)等等更加侧重于吸引人才来到韩国,为韩国的科研实力注入强心剂。
除此之外,与海外的互动也让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概念走进了亚洲国家的视野。为了培养全面型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启动了一项国大博学计划,整合了人文与社科、理学院、工学院、商业行政学院、环境与设计学院和电脑学院等六个学院的课程,要求学生从多学科多视角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韩国延世大学则专门开设了面向新生的通识教育学院,给学生一段时间充分适应了解大学生活,再要求他们选择专业。
在各国对教育持续发力的这几十年中,亚洲的教育模式、人才构成逐渐多元化,培养出的人才愈发与国际接轨。
当然,综合国力的提升是亚洲教育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石。国家强大、社会安全、城市宜居、学校有良好的条件支持求学和科研生活,这些都是能够吸引国外人才加入的重要因素,也牵动着海外留学生的心,吸引他们学成后回流。这些拥有国际化思维与视野的新鲜血液,在近几十年来为亚洲教育注入了不少活力。个人与学校的发展相辅相成,构成了不断推动着亚洲教育向前发展的正向循环。
/ 利好全球发展的正和博弈
亚洲高等学府实力不断增强,被很多人视作西方教育“衰落”的征兆。但教育上的竞争并非“非胜即负”的零和博弈,而是将利好各国、推动全球教育发展的正和博弈。
今天,校际合作在亚洲已经十分常见,与亚洲大学进行的合作在英美等国的教育界也不再鲜有,日本的稳步转型、新加坡的不断创新、韩国的潮流时尚…..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亚洲正在被世界看到。在各国教育正寻求各种新尝试、新变革的当下,迅猛成长的亚洲大学可能为西方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机遇。
而无论如何革新,教育的本质还是聚焦于孩子的发展。不同教育模式的融合与碰撞将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融入世界、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国际化人才,未来世界性问题的解决和前沿领域的新突破,也或许将迎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