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期刚刚公布成绩的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研)为例。本届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相比中国教育在线统计的2022年度报考人数同比增长了约17万人。而从近二十年的数据看,这个数字自2016年起,就进入了高增长阶段。从2015年至2022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8%,在2022年更是达到了超过21%的增长比例。然而,即使在过去的10年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从2011年的56万达到了2021年的近120万,人文社科专业与理工科专业之间在招录比上的悬殊差距,仍然迫使大批学生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出艰难的抉择。在线咨询(点击领取3月无锡教育展门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研俨然成为了“二次高考”。不少同学为了摆脱“一考定终生”的抉择困境,更是从入学开始就在为争取保研名额而苦心经营,又或为申请海外院校而精心筹划。
然而,虽然同样作为升学之路,考研、保研与留学在形式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但在准备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在这样一个内卷的时代,多线并行、同步准备可能会成为分担风险、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准备实现国内外求学“双保险”。
在线咨询(点击领取3月无锡教育展门票)
评估要素
想要能够统筹规划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不同升学路径的核心评估要素。
海外研究生留学申请
以评估标准最为综合全面材料的美国研究生为例,评估要素有三大类考核指标,包括硬指标,软实力,以及申请材料。
硬指标包括:在校GPA(特别是与申请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成绩), 托福成绩,GRE成绩或GMAT成绩。
软实力是指申请者展示的学术研究,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各项综合素质和能力,通常通过学术研究,实习机会,专业比赛,课外活动等体现。
在线咨询(点击领取3月无锡教育展门票)
申请材料则是学校要求申请者提供的一系列资料,包括文书和面试,借此了解申请者的学术实力,成绩和个人素质。
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保研)
保研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①获得本科学校保研资格,和②获得目标学校的录取通知。自己本科学校的保研资格一般由自己学校在大四刚开学的时候确定,而获得录取通知的方式通常有夏令营(暑假)、预报名/预推免(八月底到九月初)和正式推免(九月底)等第三种主流途径。一般情况下(除商科专硕外),外保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有“本科院校”、“成绩排名”、“科研论文产出”,其他影响因素有“英语成绩(六级、雅思、托福)”、重大竞赛、实习、学生工作等。
在线咨询(点击领取3月无锡教育展门票)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考研):
考研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必须先确定院校与专业志愿,再报名进行考试。因此学生需要是否能按自身水平恰当匹配院校和专业,常重要。考研初试为“达标型考试”,通过初试才能参与复试。复试为“PK型考试”,需在面试当中凭借自己的成绩、科研经历等脱颖而出才能拿到高分。
了解更多留学资讯,欢迎添加小助手(微 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