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新东方家庭教育
5岁的孩子能干什么?
是坐在幼儿园学习知识?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还是缠着父母的大腿,想去探索远方的世界?
最近,来自四川成都的5岁男孩杨哲睿出名了!
他因为发现了恐龙足迹,而成为了国内年龄最小的恐龙足迹发现者。

杨哲睿在巴中通江发现的恐龙足迹
据报道,杨哲睿的外公家在巴中通江。今年国庆节前夕,外公跟睿睿开玩笑说,通江老家有“怪脚印”。睿睿很好奇,就让爸爸妈妈假期带他回去看看。
回到了通江朝阳村,睿睿的外公和爸爸妈妈一起,带着他来到了有“怪脚印”的地方。那个地方平时很少人去,地面长满了杂草、苔藓。他们一起清理,终于看到了那些大大的“怪脚印”,外公把这些脚印称为“鸡脚脚。”
但是睿睿却告诉外公,这是兽脚类恐龙的脚印,并让妈妈发照片给中国地质大学的刑立达副教授。
睿睿告诉外公这是兽脚类恐龙的脚印
刑立达看到照片,觉得是恐龙的足迹。随后带着团队到实地进行了考察,证实了睿睿的发现。邢立达发WB说,“关键词:五岁,发现恐龙足迹,还说出兽脚类……后继有人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刑立达和杨哲睿在发现足迹现场合影
其实,杨哲睿能发现恐龙足迹并不是偶然的。妈妈说他从小就喜欢看科普类的绘本故事,发现他对恐龙很感兴趣,就给他报了刑立达线上的科普课程。
所以,当他到了实地看到脚印之后,才能作出判断,并第一时间向老师求助确认。
消息一出,网友们都纷纷为睿睿的父母点赞。
“爸爸妈妈和外公特意陪着孩子去这个地方还帮忙清理打扫岩石,这样尊重、保护孩子的求知欲的家长好棒呀。”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如果孩子能得到父母的支持,那他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在线咨询即可获得留学白皮书一份
洛克说,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察觉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长大后有出息,就要在这些小事上花心思、下功夫。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昨晚带孩子散步,听到一对父子对话。
儿子问父亲“月亮上是否有兔子”,父亲很不耐烦地敷衍儿子“一天天脑子里在想什么呀,不好好学习!”
那一刻,我看不到小孩的脸,却可以想见他的难过和沮丧。
父亲不知道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是一颗梦想的种子,在父母用爱支持的浇灌下,终究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
在《少年说》第三季里,有个初二的男生元圣勋,4岁时因为第一次坐飞机而爱上了飞行,立志要当一名飞行员。从那次以后,只要他看到头顶有飞机飞过,都会抬头仰望很久。
初二男生元圣勋说起4岁时树立的梦想
而他的爸爸都会摸着他的头,告诉他这架飞机是什么型号。他的爸爸并不是航天专业的人士,但是却细心地呵护了一颗向往蓝天的心。
正是有了爸爸的支持,元圣勋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找到了“组织”,他结交到了一群爱好飞行的朋友们,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关于航空的知识。
元圣勋利用课余的时间,到机场去拍飞机,还自己学习航天飞行的教材,用电脑飞行模拟器练习飞行,写了满满一本的飞机笔记,就是要把每一次飞行做到完美和完全。
这一切,都是元圣勋自己去探索的。被保护和激发的好奇心,竟然会给孩子带来如此大的内驱力。
有时候,想要孩子优秀,父母只需要在看到孩子的好奇心时,认可和保护而已。
在现场,主持人李锐想考考元圣勋。李锐描述了几个飞机飞行的动作,元圣勋立刻就能答出这是“眼镜蛇机动”,这是“落叶飞”,他还能回答出什么是歼十的矢量发动验证机。这让大家都直呼“专业!”
看到孩子在台上自信的表现和对飞行的热爱,台下的爸爸脸上一直挂着自豪的笑容,并对孩子说,会一直全力支持他。
孩子听到爸爸的话,笑得非常的开心。在镜头里,孩子眼里有光,爸爸眼里有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在家庭这所学校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保护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帮他们找到梦想,是父母需要做好的一件事情。
父母需要支持孩子
林语堂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咱们心底,使咱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现实。
这句话放在网红耿帅身上特别合适。
耿帅是保定的一个小伙子,因为拍摄一些自己创造发明的小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挺火,抖音上有粉丝400多万。
耿帅一条抖音视频获赞13万+
如果是个富二代,喜欢就玩,开心就乐,倒也没什么。可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耿帅从小就对家里的电器感兴趣,经常偷偷地拆了家里的钟表和收音机,一旦被母亲发现就是一顿训斥。
长大后,耿帅也出去打过工,因为对手工创造念念不忘,于是选择回村弄起了他喜欢的东西。
但是,无论是母亲还是村里人,对他无一不是嘲笑和反对。他为了说服母亲,特意为她发明了不锈钢钱包和不锈钢扫帚,母亲却直言“不是没用,是真没用。”
耿帅的母亲不支持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菲尔贝恩说过:“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的时候,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没用”这个标签,从小就贴在耿帅身上,直到今天。
有一回,耿帅发明了一枚不锈钢钱包,钱包折叠起来重得像秤砣,那是送给母亲的,这样她的钱包就「再也不会磨烂了」。
有人看了这视频,觉得很有趣,笑着跟耿帅母亲谈论,但她觉得这是嘲笑,回家骂了耿帅一顿:“钱包不会磨烂了,裤子呢?每天不务正业,就是个当小工的命,以后给别人提鞋都不配。”
别看短视频里他一本正经的沙雕,感觉性格挺开朗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是个不善言辞,甚至是有些不自信的人,极度渴望被鼓励。
所以他很在乎网友们的评价,有人喜欢他,就很高兴,哪怕被网友笑他的发明是“无用良品”,看到能博得大家一笑,他也觉得挺满足。
不被家人支持的梦想,尽管实现了,始终带着缺失和遗憾。也许耿帅最希望刷到的一条好评,是来自妈妈的“你有用”。
鼓励孩子的梦想
说起梦想,很多人会认为孩子的梦想总是不太靠谱的。
马云在一次演讲上说,有父母问他,孩子梦想很多,怎么办?马云说,有梦想总比没有梦想好。
对啊,孩子的梦想也许会不切实际,但是,在父母的鼓励、引导之下,梦想有可能成为理想,而理想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众所周知,阿姆斯特朗是登月第一人。这个伟大的理想,也许只是他儿时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6岁那年,阿姆斯特朗天真地对妈妈说,“我要到月球上去。”妈妈说,“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看似一句玩笑话,对阿姆斯特朗来说却是极大的鼓励。面对儿子的异想天开,妈妈没有嘲笑和打击,而是给了他一个希望。
当他渐渐长大,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变得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的时候,梦想就变成他愿意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了。
33年后,当他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记者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说:“我想对妈妈说,儿子从月球回来了,我会准时回家吃晚饭。”>>在线咨询即可获得留学白皮书一份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它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出身、智力、学历都差不多的年轻人。
这群人中,27%的人没有理想和生活目标;60%的人有点想法,目标模糊;10%的人有目标和短期规划;3%的人有明确的理想和清晰的长期规划。
25年后,那3%的人几乎都成为了行业leader、社会精英;10%的人大部分成为了中产阶层;60%的人,几乎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而那27%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所以,你还会觉得孩子的梦想都遥不可及吗?5岁的杨哲睿在父母鼓励式的教育下,是有可能成为研究恐龙的科学家的。
父母该如何支持孩子
前几天,闺蜜找我倾诉。儿子四年级,中秋节家庭聚会,长辈们问孩子长大后想当什么,孩子说想打游戏当主播。闺蜜说当时差点被气晕。
为了安慰闺蜜,我告诉她,曾有人对95后的孩子做过职业调查,超过50%的孩子都想当网红。
“那我该怎么办?不想打击他,但是也不能支持他这个梦想吧?”闺蜜苦恼地说。
其实,面对孩子与家长相差甚远的目标和理想,家长不妨这样做。
父母先要肯定孩子。有梦想的孩子,是有上进心和追求的表现,这是好事。
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梦想背后需要付出什么努力。
我特意约了闺蜜带孩子出来见面。
我问他:“我很好奇你为什么想当游戏主播?”
孩子说:“因为游戏主播打游戏都很厉害,还能赚很多钱。”
“那你知道怎样才能当游戏主播吗?”我继续问。
孩子就开始思考并回答说:“要游戏打得好才行。”
“那游戏打得好,需要具备什么要求呀?”
“懂得战术、懂得合作、还要反应快。”孩子回答道。
在这样引导和陪伴下,孩子长大后,一定能有自己清晰准确地判断和选择。
当孩子想尝试一项新活动时,比起否定和阻拦,父母不妨给一点相信和鼓励;
当孩子感到孤单无助时,比起冷酷的嘲笑和指责,父母不妨给一些陪伴和聆听;
当孩子大胆说出他当梦想时,比起怀疑和否定,父母不妨给一些支持和引导。
海伦凯勒说,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到阴影。父母要做孩子心里的一道光,用支持的双手,托举起孩子的梦想,当孩子奋力起飞的那一刻,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本文作者:蜜桃,80后二胎妈妈。在孩子们的引导下,走进了亲子教育领域,立志做一名成长型的妈妈,培养成长型的孩子。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如需进一步了解,欢迎
留学专家;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
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
,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