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中国,还是澳洲,“因材施教”都是谈到教育时经常说到的一个词。
这一次周成刚老师将会带队探访澳洲悉尼私立中学Stella-Maris-College,这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中澳的中学教育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在对澳洲教育文化的关注中,又可以汲取哪些“养分”,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一、成绩计算方式:运用能力VS分数高低
在澳洲,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学校将会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情况,比较客观公正。由于澳洲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高分就是“法则”。一些单科成绩非常好,但综合分数低的学生,就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笔试为主,形式单一,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常,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
二、知识层面与知识范畴差异:“广博”VS“精深”
澳洲中学非常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选修自己擅长并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一流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绝大多数的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将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影响。
三、课堂模式差异:“老师是主角”VS“学生为主导”
大部分中国课堂以老师为主,由于一般课堂的节奏都比较紧凑,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填鸭式”教学。相反西方教学的课堂则显得轻松,首先是因为西方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普遍小于中国。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中国教学课堂里,主角是老师,而西方教学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同样重要,甚至学生会在课堂里起到更加主导的作用。
相比较之下,中国的教育固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填鸭式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形成创新而不人云亦云?中国式考试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勤奋程度,还不能检验出一个人的悟性和创新能力。
但是,中国教育依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希望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所融合,有成绩的同时,也能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