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日本,樱花往往是人们最先联想到的花卉。然而,作为日本的象征,菊花才是真正的代表。日本皇室的家徽即为菊花图案,而在探讨日本民族精神的经典著作《菊与刀》中,菊花亦是核心元素。
与樱花相似,菊花在日本历史上同样享有特殊的地位。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菊花备受青睐呢?
1
汉风影响
受到中国影响,在日本成书于奈良时代(710年-784年)的汉诗集《怀风藻》中,也有许多咏菊的诗句。诸如“菊浦落霞鲜,莫谓沧波隔”,“倾斯浮菊酒,愿慰轩蓬忧”,“沾兰白露未催臭,泛菊丹霞自有芳”等等。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时,宫廷贵族们除了在庭院中种植菊花以供观赏,还会效仿中国重阳节的赏菊习俗,将农历9月9日定为“菊节”。
相传,每年的这一天,宫廷内不仅会进行菊合(斗花)、饮菊酒等活动,皇太子会亲率诸公卿臣僚到紫震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到了10月,天皇会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
到了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除了文人会以菊花为题咏诗吟唱外,不少平民也开始栽培菊花,并在衣服、家具上饰以菊花图案。
陶渊明以菊自喻所抒发出的归隐情趣,也引起了不少日本人的共鸣。譬如江户初期画家菱川师宣所作《余景作庭图》中,有一园画满菊花并注明:“此名为菊水之庭……池之周围结菊篱以植菊,以陶渊明之诗心而作。
如今,日本的重阳节已经更名为“菊花节”。在节日当天,人们会在家中布满菊花,并举行菊花酒会,一边品尝菊花酒,一边欣赏五彩纷呈的菊花。与此同时,许多日本人会去寺院向菩萨献菊。
2
政治意味
在古代日本,菊花不仅受到贵族和知识分子的尊崇,菊花图案还是日本皇家的专用家纹。到了12世纪,菊花正式成为了皇室专用的图案。
历史记载,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后期的后鸟羽天皇就以“爱菊成癖”著称,譬如命令工匠在太刀上雕饰菊纹,名为“菊御作太刀”。
后鸟羽天皇对菊花的偏爱以及对菊花图案的御用习惯,一直被后世天皇所沿袭。历代天皇都将菊花纹章作为恩赏,赐予有功的臣下。
到了幕府时代末,菊花纹更带上了政治色彩。譬如在1868年戊辰战争中,日本朝廷向军队颁赐了菊花章锦旗。他们将战争取得的胜利,归功于菊花的“神助”,是锦旗中的菊花图案带来的佳运。
明治二年(1869),皇家布告天下,规定以16重瓣的菊花图案作为皇室的御用纹章。天皇家徽是18瓣(置于正面),其他皇族为14瓣(置于背面);皇室帽徽上用16瓣的菊花。
明治四年(1871),官方规定菊花图纹为皇家所有,民间禁用。除了国家和皇室贵族,任何人不得使用菊花图案,菊花纹变成皇室的象征。即便到了今天,倘若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菊花则只能有15片花瓣。
在今日,日本律师徽章和法院的牌子、日本护照的封面以及国会议员佩戴的徽章上,皆有菊花图案(在日本,只有检察官、法官、律师才有资格佩带菊花图案的徽章),日本国民得到的最 高荣誉也是菊花勋章。
3
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
日本的菊花美学,在充分吸收了中华文化养分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最终形成了“和风清舞,菊花剑影”的特征。
“和风”,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清舞”是简洁和素朴的象征;“菊花”指高风亮节,“剑影”则指的是武士道精神,这便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体现。
与赏樱类似,日本民族独特的“物哀”美学意识使他们酷爱残花,他们认为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这种瞬间的“哀”和“美”与佛教“短暂、无常、生死轮回”的思想相吻合。
而菊花正隐藏着这样的哀愁情绪,蕴涵着日本民族“物哀美”的审美精神。譬如在平安中期以后,日本人偏爱白色的菊花。经过晚秋或初冬时分冻霜和小雨的洗礼下的白色菊花,在凋零前常常变成了紫色,给人以即将幻灭的独特的美感。
“哀”是日本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它并不是病态的忧郁,也不是无病呻吟或是颓废的心理和情调,而是日本民族对“悲哀”的一种特殊感觉。
日本人悲哀生命短暂、感叹叶落花谢,并把它们融入到自然万物的审美观照中,这逐渐形成日本民族喜爱残花的美学意识,进而形成了自强、自立的精神。
一直以恬静和淡雅示人的菊花,集中体现了日本对大自然“物哀美”的审美思维。所以,日本人给它戴上皇家之花的桂冠,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理解日本人对菊花深厚的文化情感,如果有机会,大家不妨前往日本的菊花展,亲自欣赏菊花的美丽。对于如此钟情于菊花的日本人来说,菊花展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体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怎么样,有没有了解更多呢?如果你在日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或者在日本留学申请上有疑问,欢迎来武汉新东方第二外语,我们的老师会给你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