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作为日本当前的年号,无疑是公众所熟知的。这是日本历史上第248个年号,同时也是首次引用自日本古代典籍的年号,具体源于《万叶集·梅花歌卅二首并序》中的“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这一描述。
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唯一仍在使用年号的国家,其历史上的年号如“明治”、“昭和”等,均享有极 高的知名度。
那么,日本年号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又是为何能够延续至今呢?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日本的年号制度。
1日本年号的起源及纪年方式
与很多日本传统的习俗相似,日本的年号制度同样发源于中国。在日本,年号写作汉字「元号」,和中国古代一样是用来表示君主在位期间的纪年方式。
年号变更,通常来讲会因天皇的变化随之调整,但也偶有例外,比如遇到灾难战争也可能会影响年号。
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年号是中国西汉汉武帝所使用的「建元」(公元前140年至前135年)。
年号的使用在东亚君主制的国家相当普遍,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于7世纪中叶、越南于10世纪时都曾经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开始使用年号。
如今, 日本一般主要使用三种纪年方式,第一种是主流的“公元纪年”,像今年是2023年,也是全球较为普遍的纪年方式。
第二种称作“神武纪年”,以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的年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660年)为元年,今年为2679年。
这种纪年方式比较突出是军事命名领域,96式舰载机就是定型于2596年(1936年),零式战斗机则定型于2600年。
最后一种就是刚刚提到的“天皇年号纪年”,近现代日本社会在使用公元纪年的同时还在一些特定领域辅助以天皇年号,比如被称为“三八大盖”的“三八式”步枪就是因明治三十八年定型而取名。
2日本年号的历史
日本使用年号, 始于“大化改新”。孝德天皇(645-654年在位)及执政的中大兄皇子(后登基为天智天皇,668-671年在位),将实行变革的一年定为“大化元年”(645年)。
飞鸟时代的日本,朝廷内部分为以天皇为中心和以豪族「苏我氏」为中心的两股势力,不过向来苏我氏干政严重,天皇家的实力较为薄弱。
西元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后赐姓「藤原」,是日本史上有名的藤原贵族的祖先)联手打倒了苏我氏,史称「乙巳之变」,之后拥立「孝德天皇」继位,并使用日本史上第一个年号「大化」。
“大化”一词,意谓“伟大的教化”,典出《尚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和《汉书·董仲舒传》“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无一人之狱矣”。
不过日本年号并不是一开始就制度化的,到7世纪末,年号时断时续,孝德天皇之后的六代天皇制定年号偶有中断(第37代齐明、第38代天智、第39 代弘文等天皇就没有年号)。
公元707 年,文武天皇(697-707年在位)建年号为“大宝”,成为日本年号制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当时《仪制令》规定:“凡公文纪年,皆用年号”。此后,历代天皇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年号,并一直沿袭至今。
在年号制度下,通常在君主驾崩后,新的君主登基时会一并更换年号。不过在明治时代以前,一位天皇并不受限于只能使用一个年号,有时因为天灾战乱或是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也会更换年号。
有的一世数元(一个天皇用数个年号),有的一元数世(一个年号数个天皇使用),南北朝时,还曾二元并行。
改元原委一般有四种:祥瑞改元、代始改元、灾变改元、革年改元。在江户时代,年号则多由握有实权的幕府来决定。
直到明治时期才确立了「一世一元」的制度,于是到近代日本天皇期间,终其一生都只有一个年号。
日本的年号, 均由公卿、重臣、学者从中华元典选取文词,呈天皇(天皇幼,则由摄政)确定。
这种办法在日本成为传统定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令和”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日本古代典籍作为引用来源的年号。
据统计,自孝德天皇用“大化”年号以来,所用年号出自中国典籍106部,引用较多的是《尚书》38次,《周易》27次,《诗经》15次。其它如《礼记》、《周礼》、《孝经》、《史记》等也多次被选用。
3
日本近现代年号
日本现代年号则依据1979年(昭和54年)颁布的《元号法》来制定,由首相指定若干学者,遵循“符合国民期待”、“两个汉字”、“易写”、“易读”、“未使用过”等原则提出候选年号,经过内阁会议、国会充分讨论后由内阁共同决定。
而日本人常用罗马字来代表年号,例如平成(へいせい,he-i-se-i)缩写为「H」,将平成29年表记为「H29年」,为了不使国民混淆,也会避免选用重复的缩写字母。
近代年号含义:
•“明治”(1868-1912年)典出《周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孔子家语》:“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
•“大正”(1912-1925年)典出《周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周易·大畜卦·彖传》:“能止健,大正也。”
•“昭和”(1926-1988年)典出《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平成”(1989-2018年)典出《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史记·五帝本纪》“内平外成。”
“昭和”年号出自《尚书·虞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4
“废除年号”的争论
作为亚洲乃至全世界唯一一个仍在使用年号的国家,其实从昭和时代开始就有一些左派文化人士不断提出“废除年号”的意见。
二战后,日本围绕年号存废的政治斗争还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发生在战后初年到和平宪法制定期间,随着《大日本帝国宪法》被废除,年号也就失去了继续使用的法律依据。在新宪法实施后日本社会上出现了将旧的年号制度一并废除的呼声。
然而,以东京大学坂本太郎教授为代表的“年号维持派”力主年号的使用不仅是“独立国家的象征”,更与“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紧密结合”,这些保守势力认为“无废除年号之必要”。
再加上战后日本改革百废待兴,积压的政治议题多如牛毛,国会无暇顾及“年号”留存的问题,日本政府也就顺水推舟,将其作为“社会共识”让昭和年号及年号纪年方式留存下来。
第二次“年号危机”出现在保守政治势力被削弱、革新政党势力上扬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伴随裕仁天皇年事渐高,预示着“昭和时代”即将结束,年号的去与留再次成为日本国民关注的政治议题。
这一轮“年号争议”在1975年3月18日众议院内阁委员会会议上爆发,保革双方均要求内阁法制局对此议题是否紧迫做出表态。
内阁法制局于是给予了肯定性的回答:“从法理上讲,今上天皇一旦作古,‘昭和’这个年号也会随之消失,由此开启历法空白时代”。
对此,日本保守势力痛感“年号制度的消亡会动摇天皇制本身”,于是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年号法制化”政治运动。
1976年的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有87.5%的受访者表示支持继续使用年号。
因此,在保守政治势力支持下,1979年6月,日本内阁出台“元号法草案”,经国会通过后以法律形式将天皇年号秉持“一世一元”、“仅限发生皇位继承的情况下改元”和“若天皇退位,年号由政令决定”等原则固定下来。
两次推翻年号制度的高潮都未能成功,“元号”也就在日本继续留存下来,根据各种调查日本人使用年号纪年的人也不在少数,因此这也的确成了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并沿用至今。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对日本的年号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该独特纪年方法的清晰理解和认知。
日本的年号制度,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它承载着日本的往昔岁月,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篇章。每当年号更迭之际,均象征着旧时代的终结与新纪元的开启。
这一制度不仅深刻地渗透于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在全球范围内为历史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
无论你是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还是对异国风情好奇的旅行者,了解日本的年号制度,都能让你对这个国家有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