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现今的道路与车站普遍设有专门的吸烟区,使得街道与公共场所的烟味大大减少。回溯至上世纪,日本的景象则截然相反。彼时,香烟广告随处可见,受到欧美文化影响,“吸烟即酷”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超过80%的民众成为烟民,这成为当时日本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当时,禁烟广告的表达方式相对隐晦,如政府机关的“带头戒烟”措施,也仅限于每天特定半小时内的不吸烟时段,并辅以象征性的宣传,待铃声响起,抽烟者不得不熄灭手中的香烟,忍耐片刻。而如今在新干线及大巴车上,已难觅烟味,但昔日座椅背后却曾设有烟灰缸,专为烟民所备。
日本的禁烟活动始于1978年,由民间发起,被称为“嫌烟权”运动,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该运动的核心目标是保护非吸烟者的权益,其成效显著。那么,日本在禁烟方面究竟采取了哪些举措呢?
01
# 完善法律 #
2003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并开始实施“健康增进法”,其中第25条明确规定,要在学校、政府办公场所、百货商店及车站等人员众多的场所采取防止被动吸烟的措施。
据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统计,截止到今年2月,日本全国已有105个自治体通过了禁止在街道上吸烟的条例。在日本,即使是电子烟,也要在有专门电子烟吸烟区的情况下才可以抽烟。
02
# 烟草涨税 #
近年来日本的烟草税都在上涨,统计表明日本20年来香烟价格上涨了250%。虽然不是直接的禁烟措施,但烟草价格的上涨可以说是禁烟的有力手段。
03
# 社会宣传 #
如今日本的戒烟宣传自然不再像昭和年间那样做做样子,而是用心地去告诉民众吸烟对于健康的危害。
像政府部门为了保障不吸烟者的权益,采取措施,禁止吸烟者吸烟后45分钟内搭乘电梯。一些大学院校和企业也纷纷表示今后招新将不考虑吸烟者。
媒体上时不时便为大家“热心”地算账,倘若每天少吸一包烟,多久能够买车,多久能够买房。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吸烟的人也渐渐减少。
04
# 企业配合 #
在2019年的时候,日本东京政府就有和企业合作,推出禁烟令。例如,日本软银集团开始实施“上班时间全面禁烟”的规定,即使员工在与客户应酬时也不准吸烟。
还有企业决定,在新员工履历表中增加“是否吸烟”这一项,规定“吸烟者一概不予录用”。
还有的公司为了弥补烟民和非吸烟员工间的“休息差距”,决定额外给予非吸烟员工假期补偿:可享有额外最多一年6日的有薪假期。
05
# 不能乱扔烟蒂 #
在日本有规定禁止乱扔烟蒂,吸烟者是需要自行携带随身烟蒂盒的,并且也需要自己处理好自己的烟蒂。
图上这种便携式烟灰袋的外层,一般是塑胶或金属材质,里层则是锡箔或铝箔,这样就能把烟蒂自动熄灭,并且完全隔热,同时也不会把烟灰弄得到处都是,等找到大烟灰桶再倒掉就可以了。
虽然日本的禁烟令十分严格,但是买烟还是十分便利的,在所有的便利店、大部分的超市和百货公司,还有自动贩卖机里都是可以买到香烟的。
但是在日本购买香烟的前提是要出示可以证明自己已满二十岁的证件,因为在日本未成年人同样是不可以抽烟的。香烟的自动贩卖机,有些接受使用驾照(只能是日本驾照),或直接运用脸部辨识相机
日本最严格的禁烟令的实施其实与日本承办的一件大事相关,那就是三年前的日本东京奥运会。
像上文中提到的与日本企业合作推出“史上最严禁烟规定”以及大学不录用吸烟者,这样的规定都是当时为了东京奥运会做的准备,当然最终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刚推出的那段时间,如此严厉的禁烟措施,引来了日本烟民的一片“哀嚎”。很多烟民谴责这些措施属于对吸烟者的歧视,甚至是侵犯个人自由。但其实在史上最严“禁烟令”的背后,烟民们依然有生存的空间。
日本政府对待吸烟采取的是“分烟”政策,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是考虑到全面禁烟对服务行业的影响,允许临时设立吸烟区,但要明确标注可吸烟的区域,防止未成年人和孕妇进入。
在公共场所设立吸烟区的场所一般有娱乐场所、医院、百货商店、酒店、银行、车站等公共区域。在电车内或地铁内也会有相应的抽烟区,烟民可以在指定吸烟场所“过一把烟瘾”。
日本的吸烟场所呈现多样化态势,涵盖了露天与室内、开放与全封闭等多种类型,旨在为市民及外来游客提供一个逐步适应和缓冲的空间。
尤为关键的是,作为专用的集体吸烟场所,均配备了相应的处理设备,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确保吸烟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尽管日本的禁烟活动相较于一些国家启动较晚,但在短短几十年间便取得了显著成效,无疑是一项较为成功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