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京都动画宣布将推理小说作家米泽穗信的“古典部系列”制作成电视动画,取该系列首卷的标题“冰果”为题。2012年4月22日,《冰果》正式开播。>>日语学习咨询
 
   转眼十年过去。在这期间,京都动画不断有新的高光时刻,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伤痛;《冰果》也从最初的反响平平,到如今高居各大排行榜前列,被动漫迷们反复提起。
 
   这部节奏缓慢、人物简单,和校园、恋爱、推理等元素都沾边,但每个层面都仿佛点到即止的动画,为何能让无数观众念念不忘?
 
   故事的主角是信奉“节能主义”的高中生折木奉太郎,以及他在“古典部”认识的千反田爱瑠——后者也是当地富户千反田家的大小姐。古典部里,还有“数据库”福部里志和喜爱漫画的伊原摩耶花。
 
   22集的篇幅由数个小故事组成,讲述研究古籍的社团“古典部”的日常,基本没有什么清晰的主线。如果非要给《冰果》找一个关键词,那或许可以是“日常之谜”。
 
   什么是“日常之谜”呢?
 
   活动室的门不知道被谁锁了,社团的海报怎么找不到了,隔壁教学楼为什么会有钢琴声……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熟悉的校园环境,生活中司空见惯、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的小插曲。而《冰果》推理的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轻松写意的叙事中充满对日常的洞察。
 
   例如最精彩的单集之一,第19话《心里有数的某人》(心あたりある者は)。这一话的场景只有一间活动室,人物也仅是折木和千反田两人,故事则全凭对话推动。
 
   EP19
 
   他们的谜面是广播里传来的一句话。但根据这句话的遣词造句、学校周边设施还有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两人一点点推理出这句广播词背后的潜文本以及可能与之产生联系的犯罪事件。深得以小见大的真谛。
 
   虽然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但《冰果》依然赋予了角色足够的成长弧光。折木奉太郎本来信仰的是“节能主义”,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勉强”加入古典部后,通过与朋友们的相处,他的高中生活也渐渐不再是灰色。
 
   故事的开篇来自于对于“古典部”本身历史的溯源。千反田的舅舅是古典部当年突然被退学的社长,只留下了一本社刊《冰果》。通过对这本社刊的研究,他们挖掘出了数十年前一段个体与时代碰撞下的隐秘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神山高中也不例外。在称作“六月斗争”的学生运动过程中,千反田的舅舅关谷被众人推出来替文化祭争取权益。但秋后算账时,关谷遭退学处分,成了替罪羊,却无人再为他发声。
 
   随后,“文化祭”篇展示了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故事也以群像的形式,不断把视角切换的不同的人物身上。
 
   于是我们看到,众声喧哗的庆典上,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细腻的心思,各自的行动轨迹相互独立却又彼此交织。在大合唱的舞台上,《冰果》没有遗漏个体的声音,同时又为不同声部的配合而喝彩。
 
   实际上,《冰果》正是制作组对一整代日本年轻人的“良苦用心”。“古典部”的往事中蕴含对于勇气与承担的呐喊,文化祭的活动则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在“节能”、废宅、政治冷感等标签大行其道的时候,京阿尼为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份“入世指导”,兢兢业业地履行了一家动画公司的社会职责。
 
   当然,之所以能把日常表现得引人入胜,也得益于京阿尼一以贯之的情绪刻画功力。在《冰果》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事件的脉络梳理都是演出们挥洒想象力的舞台。因此,虽然故事所处的空间有限,在动画的表现形式上却依然丰富。
 
   《冰果》的舞台是虚构的神山市,原型为作者米泽穗信的故乡岐阜县高山市。这里距离旅游胜地飛騨不远,在《冰果》诞生之前就已经是知名的观光去处。
 
   折木与千反田去的那家咖啡厅
 
   完美复刻街景
 
   如今,高山也成为了“冰果”爱好者们圣地巡礼的目的地。米泽穗信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无疑是满怀着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动画会设置出一个这样的结局:在樱花漫天、无比梦幻的时节,年轻人们决心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