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你可能不知道的德语小知识。
武汉新东方德语暑期班正火热开班中,想趁暑假学习德语的同学快来加入我们吧!
超过1亿人的母语
德语作为超过1.3亿人的母语或第二母语,其在欧盟国家中的使用广泛度位列首位,超越了西班牙语、法语乃至英语。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等七个国家将其定为官方语言,而在另外42个国家中,尚有750万的德语使用者属于少数民族。
在全球语言使用频率的排名中,德语稳居第11位。根据德国研究专家乌尔里希·阿蒙(Ulrich Ammon)于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范围内曾学过基础德语的人数高达约2.89亿。由德国外交部、歌德学院与DW联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至2020年,全球约有1540万人正在学习德语。在这些学习者中,尽管多数来自欧洲,但非洲地区学习德语的人数增长势头迅猛:特别是埃及、科特迪瓦、阿尔及利亚的德语学习者总数近期增加了50%。此外,对德语感兴趣的中国人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der, das, die
在探讨德语学习的难点时,词性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词性难题自称居次,鲜有其他问题能与之匹敌。词性的准确记忆对于语法的掌握至关重要,一旦词性混淆,语法结构便会陷入混乱。相较于其他罗马语族的语言,德语在名词的性别划分上更为复杂,不仅区分阳性和阴性,还引入了中性。德语中词性的判定纯粹依赖于语法规则,尽管这些规则有其可循之处,但例外情况同样繁多。例如,“女孩”(das Mädchen)一词在德语中属于中性,尽管其指代的是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者记忆词性的难度。
所有名词首字母大写
在德语语法规范中,名词的首字母必须采用大写形式。对于那些学过德语的朋友们,或许都曾遭遇过英语老师的困惑询问:“你为何总是将名词的首字母大写呢?”对此,我们往往只能以无奈的笑容回应,因为这是一种未学过德语者难以理解的独特规范。
数学符号?
德语作为一种采用拉丁字母系统的语言,具有一个独特的辅音字母“ß”,该字母发音为“Eszett”,并在实际书写中可以以“ss”作为其替代形式。从视觉上看,这一字母可能与数学中的“β”符号有所相似,然而它们在细节上存在明确的区别。此外,“ß”字母通常出现在德语单词中具有长元音或双元音的位置之后,且不会出现在单词的起始部分。
德语独有的词
在德语中,存在着一系列独特且在其他语言中难以找到的概念。例如,“fremdschämen”一词特指为另一个人的行为而感到羞耻的心理状态,这反映了德语对个体情感体验的细致描述。另外,“Fernweh”一词则与“乡愁”形成鲜明对比,它代表的是对冒险和旅行的深切渴望,体现了德语词汇在表达人类情感与向往方面的丰富性。
最长的德语词
德语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于其词汇的组合方式,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其名词的复合性。在德语中,无数名词可以根据词义的逻辑性相互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单词。这种现象在法律文书及工业术语的表述中尤为突出,体现了德语在表达精确性和专业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德国词典杜登(Duden)收录了多个长度创纪录的单词,这些词汇不仅展现了德语词汇组合的丰富性,也体现了德语词汇系统的深度和广度。
1.Rinderkennzeichnungsfleischetikettierungsüberwachungsaufgabenübertragungsgesetz 这个长达79个字母的单词,直译成中文意思是“牛肉标签监管任务委托法”。
2.Grundstücksverkehrsgenehmigungszuständigkeitsübertragungsverordnung 由67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意思是“地产交易许可责任转让条例”。
3.Straßenentwässerungsinvestitionskostenschuldendienstumlage 这个词要短一点,“只有”58个字母,指的是“道路排水投资成本偿债征收额”。
浩瀚的词库
德国学者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Johann Christoph Adelung)在19世纪编纂了第一部德语字典,其《高级德语方言语法批判词典》囊括了近6万词条。
《德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始于1838年,由格林兄弟牵头,历经123年方才完成,最终收录了高达31万9295个词条。
杜登词典则更为细致,分为文法、外来语、修辞等多个版本。其中,《德语正字法》词典收录了约14.8万词条。在2020年的新版词典中,新增了约3000词条,涉及微塑料以及新冠病毒等新兴话题。
除了传统的纸质词典,杜登在90年代后期创建了Dudenkorpus电子数据库。至2020年春季,该数据库累计收录的词条已超过1800万条,这仅为基础词汇量。若进一步纳入复合词和生僻字,其总数则高达惊人的56亿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掌握德语或理解德语文学并不需要学习所有单词。平均而言,一个德语母语者的词汇量大约在1.2至1.6万个之间。
多样化的方言
经过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将德国的方言细分为16个主要的方言群。在德国西南部,人们使用阿勒曼尼克话(“schwätzt”)作为主要沟通方式;而在北部,则普遍采用黑森话(“babbeln”);汉堡地区的居民则倾向于使用“schnacken”进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不仅包含其特有的词汇,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拥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语音语调。“方言”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指“群体的对话与表达方式”。在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德国的不同地区,甜甜圈均有其特定的称谓。
直至中世纪末,现今德国所在的地域,学者与神职人员皆以拉丁语为书面及口头交流之主要语言,而民众则沿用各自的方言。由于小国繁多、人口流动较少,长此以往,不同方言逐渐成形。直至近代早期,标准语的概念方始萌芽,且最初仅限于书面表达。目前,标准德语已被确立为全国通用的统一语言。在德国学习德语,无需考虑具体联邦州,因为所有地区均教授标准德语。然而,在巴伐利亚、施瓦本、萨克森等方言显著的地区,日常生活中部分本地人的发音或许较为独特,这亦是文化多样性的独特体现。鉴于德国方言使用者的日渐减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十年前将巴伐利亚话列入《世界濒危语言地图》,以此警示。
怎么样,看完有没有觉得德语很有意思呢,在武汉新东方德语暑期班中我们也会和大家详细讲解相关内容,快来新东方和我们一起学德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