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随着低龄留学生的不断增多,中国的留学市场正越来越火。然而,相对于以往的留学潮,如今的家长和孩子少了一些盲目,多了几分理性。不少家庭意识到留学是一场冒险,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一般都会经过更长时间的考虑,也会花更多精力来做准备。
不得不准备
过来人经验很重要,最好去当地考察
如今去国外读高中、初中的“低龄化留学”越来越多,这更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做好准备。一位叫做云红的妈妈经过两年艰苦紧张的努力,已经把女儿送到了美国排名前50的一所私立百年老校。早在女儿10岁时,云红夫妇就确定了送女儿出国读书的方向,所以女儿从小上的就是英语幼儿园,后来直升外语学校,从初一开始就直接开始冲托福,初二开始冲小SAT,初三开学就申请美国高中。整个过程云红一切都亲力亲为,邮件反复沟通,而且多数是在深夜。没办法,谁叫大洋彼岸有时差呢?就这样她一路收集了大量素材和经验:比如说,大机构未必好,因为他们服务不细,每个人手里有好几个案子;而过来人的经验很重要,所以有美糕党(美高)Q群一定要加;在女儿考托福和小SAT期间,让她增长见识很重要,所以她在初一暑假就给女儿安排了去美国中学为期一个月的夏令营(是直接与当地学生一起上,而不是游学团)。为了让女儿确认到底是去英国还是去美国,她又为女儿安排了初二暑假的英国学院之旅(顺便游了欧洲),一路上所有跟当地人交往和问路等事宜一律由女儿包办。
除了在出国之前做好各种准备,去了之后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未成年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选择好一个合适的寄宿家庭。这个家庭未必很有钱,或者社会地位很高,但是一定要有爱,让孩子能够充分地了解并融入他们的家庭,成为一个家庭成员,而不仅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房客。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他认为这个倒不成问题,因为有时候孩子在国内读书,双方因为各种原因也未必能很好地沟通。到了国外,孩子会想家,也会在情感上更需要和依赖父母,那么借助视频、电话这些发达的通讯手段,经常的交流是可以实现的。
他强调,监管机制很重要。家长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这些信息不能仅限于孩子主动汇报,因为孩子往往会报喜不报忧,所以家长还应该有一个能获取客观信息的渠道,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
不得不忍受
谁发明了留学这么寂寞的事儿?
专家提醒我们,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感支持系统要求越高。未成年人过早离开父母,情感支持系统会变得非常脆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首先,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应当明确不管是留学还是在本国学习,都是为孩子寻求发展,而不是功利性地搞面子工程,或与他人盲目攀比。其次,家长在送孩子出国前要对孩子的实际能力做客观分析,是否真的适宜在国外生活,不是每一个青少年或未成年人都适合出国留学。出国留学的学生需要健康的心理、自我管理的能力。国外的学习非常宽松,实践安排都靠自己管理,而且国外性开放理念也对年幼的孩子是个考验。另外,尊重孩子这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而替他做所有的决定,否则会影响整个留学的过程和效果。甚至有的家长还提出:“无论如何,在拿不定主意时,作为家长都不需要推一把,而应该拉一把——‘爸爸妈妈还舍不得你离家’是多么有爱的挽留,利用这样的时间多陪伴,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都是最有价值的付出。”
而孩子出国之后会有这样的心理,想着国内的朋友父母都在身边,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新鲜劲过了之后,寂寞的心情便会出现,进而还会产生对父母的责怪。豆瓣网有个小组就叫做“谁发明了留学这么寂寞的事儿”,介绍语是:“如果你也在异国他乡,那你就肯定懂得。”这个时候需要的孩子自己调整情绪,多想想父母的辛苦,理解他们的苦心,和家里人多沟通,双方面进行解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们的心理准备可能比孩子更重要,因为比留学更寂寞的其实是“孩子去留学了”。一方面,父母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防止内心空虚难熬,思念成疾。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鼓励他们去面对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做孩子心目中最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