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这四个字,相信你一定听过。学生时代,美术课本里的曾经一瞥或许给你留下了微妙的印象,随之定格于脑海;抑或是不知何时何地看到了画作全貌,它漆黑压抑的色彩以及杂乱无章的线条让你不由得心生万般费解:这幅画究竟画的是什么?他想要表达什么?
艺术源于生活,想要了解一幅画作,作画背景必然是重中之重。大家如若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不难猜测这位二十世纪画风多变的画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创作出这样一副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
然而,这副长7.76米,高3.49米的巨型油画的诞生,却与西班牙北部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有关。它的名字正是格尔尼卡。
一幅画作以一座城市命名,在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画面如此倥偬黑暗,又与当时的局面有什么关联?
让我们一同走进《格尔尼卡》,看看那个年代,那里“发生”了什么。
格尔尼卡与大轰炸
1937年4月26日,位于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小城格尔尼卡(Guernica)一如往常开始了繁忙的一天。当天正值“周一市场日”,热闹的市集聚拢了喧闹的商铺和人群。
当时,二战的战线已经拉开,由于杜兰戈大轰炸及战线的逼近,市当局已经对百姓提出了避难警告。然而,谁也不知道,一场空袭正在酝酿。
下午4点30分,250公斤的炸弹被投下;下午6点30分,数百枚燃烧弹将这座城市“点燃”;而后的第三波轰炸中,数不清的炸弹从天而降,将这座小城击打得面目全非。
这场轰炸共投掷了250公斤炸弹39枚、50公斤炸弹260枚、1公斤炸弹5472枚。市内共有721栋建筑物被炸毁、烧毁。
根据巴斯克政府的官方报告,共有1654人死亡,889人受伤。法西斯主义给内战时期西班牙所造成的伤痛,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悲剧下被无限放大。
格尔尼卡与毕加索
格尔尼卡的惨剧,是怎样跑到毕加索的画笔之下的呢?
1937年初,应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毕加索接受了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油画的工作。在他对于画作内容与画作技巧的思考与准备过程中,突发的格尔尼卡大轰炸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脏。
作为一名民主人士,同时也作为一名画家,这一事件在给予他愤慨的同时,也给他提供了灵感。他决定在世界博览会上,在众目睽睽之下揭露这场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就这样,《格尔尼卡》诞生了。
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泯灭刺激了画家的创作欲,自4月底东窗事发到6月底画作完成,仅仅用时了两个月的时间,毕加索就将这个凄惨的故事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雷厉风行中充斥着如泣如诉。
画作从第一次暴露于众至今,在人们心间掀起的共情巨浪愈发高涨。的确,格尔尼卡与《格尔尼卡》的故事就是二战浩大战场生灵涂炭现实的一个缩影,跌宕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久久未能褪去。
格尔尼卡意在如何?
看到《格尔尼卡》的第一眼,相信大家心中一定充满了问号。画作结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特点,画幅巨大,内容复杂。颜色由黑白灰构成,光影明灭,给人十分压抑的感觉。线条光怪陆离,甚至可以用杂乱无章来概括。
实际上,解读这幅画作一直是各位艺术家及思想家所热衷的工作,并且每个人对于它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艺术本就如此,千人千面,所思所想必然也有出入,面对这一现象,毕加索本人表示他画的是什么,就是要表达什么。
然而,众说纷纭下,画作通过形象想要表达的部分内涵还是在心口相传中达成了某种一致。我们来谈谈大众口中一致认同的“《格尔尼卡》意象”。
首先,画作表达了轰炸造成的悲伤与痛苦。
画面左侧,一位母亲抱着自己死去的婴孩,她的眼睛被描绘为泪滴的形象,舌头呈锥状,似乎是由于肌肉过于紧张,又似乎想要刺破些什么;右侧,一位在火焰中跪地挣扎的人像,双手像上空张开,似乎在做生命最后的祈祷。
诸如此类的内容及细节默不作声却又如雷贯耳地表达着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反人类罪行的控诉与义愤填膺。
然而,画面并没有被悲伤的笔触填满。对于积极内容的解读不绝于耳。
下侧,画作中唯一的男性士兵倒地不起,虽然断臂握着折断的利剑,却也长出了盛放的鲜花,这意味着反抗的号角吹响,生命即便面对苦难却依然顽强;画作上方的灯泡虽然看似降下的炸弹,却被毕加索画成了眼睛的形状;它右侧的女性手持一盏明灯飞了进来,酷似胜利女神的姿态。
这些内容乎在宣布:一切自有天意,胜利终将战胜邪恶。
《格尔尼卡》是伟大的,正如格尔尼卡也是伟大的。毕加索将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永远留在了画里,虽然画作里的人们已经没有了痛苦,但画外的我们却无时无刻被画面里的内容所警示。
一位西班牙画家,将一座西班牙小城的悲伤历史凝聚成了一幅画,让那些故事和人们不至于被时间所遗忘的同时,也播撒下了向往和平与希望的种子。这大概就是艺术价值好的诠释了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