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早已落下帷幕,但冬残奥会的志愿者们旅程结束得更晚一些。
4月初,他们结束隔离,正式告别“BEIJING2022”,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并有机会在这里,把这段故事再说久一点。
作为一个德语专业、因兴趣自学韩语的学生,我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经历算是挺神奇的。
我的岗位是张家口赛区的代表团助理,冬奥会时服务于韩国代表团,冬残奥会时服务于德国代表团。代表团助理是代表团比赛时的小管家,协助他们的衣食住行并提供语言支持。
由于各个代表团的情况不同,我面对的工作氛围、工作内容各具特色。比如在韩国代表团办公室,我总会闻到浓郁的速溶咖啡味、听到熟悉的kpop音乐;而在德国官员身边,我会经常听到他们对最近世界局势的讨论。
我很幸运,在短短三个月内,能深刻体验到东亚与西欧文化,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语言学习这把钥匙。
在知道冬奥会分团安排之前,我一直默认我会和班里其他两个同学一起服务德国代表团,得知结果之后还想过要不要尝试换到德国或者其他德语国家,但后来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成为一名韩国代表团的助理。
我当时的韩语水平大概是Topik3,掌握一些生活用语。不可否认,在这期间我的韩语突飞猛进,尤其是口语,而这些进步是不能单用语言考试来衡量的。
我和大部分人学韩语的初衷一样—追星。最初的愿望只是能够看懂爱豆的直播,会唱爱豆的歌,完全无法想象第一次如此密集地使用韩语是在这么官方的场合。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现在看来如此正确。我也曾经是社交媒体上那些贩卖焦虑的受害者:为什么别人可以“x个月自学成Topik6级”,而我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冬奥会的这段经历让我觉得自己当初接受挑战、跳出舒适圈的决定是正确的。语言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脚踏实地、逐个突破难点才是坚持下去的不二之道。
抛开因为追星而学韩语的小迷妹形象,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德语专业大三学生。和很多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一样,我有时也会突然陷入迷茫,觉得自己能够选择的方向越来越少,职业道路越来越窄,但好像又没有后退的余地。
但冬奥会给我的答案正好相反。未来的方向和选择只会越走越多,更换的选择成本也远比我之前想的低。与其每天辗转反侧为了充满未知的明天内耗,不如现在开始行动。我坚信,语言不会辜负每一个为之努力的人。
我曾在书上读过一句话:我觉得只要会说外语,就像随身带着刀,走到哪儿都可以放心。我想每一个还在语言学习这一深海之中遨游的人读到这句话都会产生共鸣吧。
希望看到这些文字的你,可以继续坚持学习语言,走向更大的世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