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一朵巨型“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惊天动地的巨响宣告着中国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0年后的今天,这声“东方巨响”依然回荡在人们心中……在这声“巨响”的背后,还有一群为了建设新中国而放弃海外优渥生活条件的留美学者的身影。
时间倒流回75年前。彼时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的朱光亚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难抑心中喜悦,激动之情久久无法平复。于是,他决心趁此时机回到祖国的怀抱,去看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是什么样子,是否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写下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得到了52名准备近期回国的留学生的支持,他们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封信发表在纽约《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被更多的留学生们所看见。
“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公开信一经发表,就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引起轰动。这封信被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呼吁海外留学生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信中表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形势和对科学工作者的期待,动员在美留学生回国投入建设事业。
留美之路
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的是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研究领域之一,实验核物理。
留学期间,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教授常夸奖他的考卷工整,“看起来是享受”。
1950年2月底,刚刚获得密歇根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不久的朱光亚,毅然决然的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署提供的救济金,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返回祖国。
投身中国原子能事业
回国后,朱光亚投身于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初创阶段,担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1956年,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后发展为近代物理研究所)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 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朱光亚不但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也是一位各方公认的战略科学家。他始终走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着眼国家科技长远发展,在推动核能和平利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863”计划制定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论证、创建中国工程院等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等诸方面功勋卓著,有利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其实不止朱光亚,还有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在海外刻苦研学,最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为国铸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留下了不朽的“两弹一星”精神。他们的功绩和成就一直造福着国家和人民,他们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来的科技工作者。
不论在什么年代,国际学术交流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相信,前辈们“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回祖国效力”的精神,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留学生努力奋斗。
我们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秉承“留学强国”的精神,加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