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学生到底是怎么学习的?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哈佛图书馆凌晨四点半仍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以此说明哈佛学生有多么用功刻苦。
◆ 事实真的如此吗? 多轮严密尽调,查官网、采访学生,甚至深夜拜访,以此还原出来的哈佛图书馆的真相是什么?
本篇可能是关于“凌晨四点半哈佛图书馆”真相最令人信服的调查。
关于哈佛图书馆
笔者通过与这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进行了“亲密接触”——或许,从我们对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探访中,可以感悟到这所大学历经近400年沧桑而长盛不衰、精英辈出的秘密所在。
一
哈佛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638年,是美国最早的图书馆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目前,它已成为由73个不同藏馆构成、拥有800多名员工的庞大图书馆系统。从馆藏规模来看,哈佛图书馆有各类藏书约2000多万册,文档资料超过4亿件,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学术型图书馆。
其中,最有名气、也是最大的图书馆当属位于哈佛园(Harvard Yard)的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
作为哈佛大学的主图书馆,怀德纳图书馆的诞生其实始于一个悲剧——一位名叫怀德纳的哈佛毕业生不幸罹难于“泰坦尼克”事件,他的母亲决定将儿子收藏的图书捐赠给哈佛,并筹措专门基金建造了今天的怀德纳图书馆。
此外,在哈佛大学众多图书馆中,哈佛燕京图书馆是中国学生学者不能错过的必到之所。
该馆始建于1928年,是美国国内收藏中国古籍善本及文献资料规模最大、保存好的图书馆之一(另一个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现已成为全世界汉学研究(Sinology)和中国研究(China Studies)的枢纽型藏馆。
总之,哈佛大学的每一座图书馆都拥有其鲜明的馆藏特色和资源积累,共同致力于向哈佛大学师生提供最优质的学术资源和最卓越的创新服务。
二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我的日常生活自然离不开“泡”图书馆。虽然来哈佛不到半年,我已经对哈佛大学图书馆产生了深深依恋。撷取几例,以飨读者。
1.
借书不限数量
作为一名“外来临时工”,我好奇自己究竟可以借多少本书?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怀德纳图书馆的馆员时,她的回答让我吃惊不已——“You can borrow as many as you want, sir(先生,您想借多少就借多少)”。
原来哈佛大学图书馆对师生及访问学者借书一概不限数量,借期不等(通常是半年或一个学期),而且可在网上续借。
“不限数量”这确实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对比许多国内大学对师生借书数量的“精细化管理”,或许这才是世界著名大学的魅力与魄力所在。
2.
没有借不到的图书
很多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兴冲冲打开图书馆主页寻找需要的文献资料或是科研数据时,图书馆网页却显示为“0”。
这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客户体验令人沮丧万分。充足的馆藏资料是师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保证。
为此,哈佛大学图书馆购买了大量纸质版和电子版资料(例如我们熟悉的中国知网CNKI也在其列),供全校师生使用。
当然,如果你需要的图书恰巧哈佛大学图书馆没有(这一情况极为罕见,通常情况是书被别人借走了,另有一队人马排队等候此书被召回使用),这个时候常青藤大学的馆际互借也是不错的选择——哈佛图书馆承诺4个工作日图书就能送到你选定的图书馆供你借阅。
3.
借书无须东奔西跑
现实中我们有时会遭遇如下难题:想借的图书分布在不同的图书馆跑起来费力,或是图书馆书库太大一本本找书也很费时,再或是暴风雪来袭导致难以出门借书。
其实,这些问题都好解决。
哈佛大学图书馆提供网上借书服务——只需要在网上系统提交你要借的书籍信息,以及选择自己指定的图书馆提取,你就可以静待图书馆的邮件通知,然后找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愉快地前往你指定的图书馆把书取回来就好了(图书馆通常会为你保存一周)。对于偶尔宅在家里赶工的我而言,这一服务简直是太贴心了。
4.
温书不怕“孤苦伶仃”
虽然哈佛大学图书馆确实没有那些心灵鸡汤式的警句,但图书馆通宵开放确有其事。
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系统中,Lamont图书馆是唯一24小时开放的,但仅限周一到周四。当然,期末复习周和考试周则是一直通宵开放。
令人感到温馨的是,该图书楼摆放了大量沙发和躺椅,学生通宵复习之余可以稍事歇息。
此外,一楼还有café,供应各种食品饮料,也方便学生们在那里进行小组讨论。
针对在图书馆温书到很晚的同学(尤其是女生),学校提供免费校车接送服务(晚7:00到凌晨3:00),只需要在网上预约,或拨打电话,或下载APP操作,即可在校区范围内任意选择上下车地点,确保学生深夜得以安全返回宿舍。
三
总之, 哈佛大学图书馆这些细致专业的服务措施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在与其接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你都可以真切感受到哈佛大学图书馆尽心尽力地为师生们提供最大的便利、节约更多的时间,哪怕这会极大增加图书馆自身的运营成本和图书馆员们的工作负担。
客观而言,任何一所大学都离不开教学、科研和服务这“三驾马车”,而世界著名大学必然在这三个维度皆要表现卓越。其中,著名的服务是创造著名教学与著名科研的重要基石和必要条件。
我们或许对哈佛大学享誉世界的学术成就和教学创新耳熟能详,但从哈佛大学图书馆所折射出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和认真思索。
凌晨四点半,真实的哈佛图书馆
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样的?
查资料时,我发现这几年网上也零星出现过针对这个话题的“辟谣帖”或“确认帖”,但多为游客或短期交换生的随意分享,表述并不算严密。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给所有关注“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的国人一个可信、完整和正式些的答案。
就当我坐在哈佛最大的怀德纳图书馆(也是世界藏书量第一的大学图书馆)写这篇文章时,还有同学在网络上发私信询问:Leo,我就想知道,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是不是真的永远灯火通明啊?
来哈佛前,我在网络上问大家最想知道关于这所大学的哪些事。结果,不少同学请我“验证”哈佛图书馆凌晨的景象。
这令我始料未及。我本以为,大家最关心的理应是哈佛最牛的教授、受欢迎的课,以及这里的学子是如何学习的。
在耶鲁读本科时,我第一次从网上看到题为“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的文章。那是一篇被疯转的、言之凿凿的10万+火文,至今还时不时在网络和朋友圈里蹦出来唬人。
“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文章里附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图书馆照片,还罗列了哈佛的“校训”和“箴言”,可惜每句英语都千疮百孔,语法错误连篇,令人不忍直视。而那些错句也让我对文章的真实性不以为然。
但抱着对大伙儿负责任的态度,我还是决定到哈佛后,就来一次不含糊的尽职调查。出发前,我百度了“哈佛凌晨四点半”,搜索结果让我吃惊——原来市面上已经有了以这个词组命名的励志书,还不止一种,销量也很不错。图书的百度百科里更有一段雷人的描述:
“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很少见到哪个学生光吃不读,也很少见到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
在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
我不知这真的是书中节选,还是百科撰写者的大胆创作。但我相信,稍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段话就是个玩笑吧。到医院候诊时都“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Excuse me,他们还是人吗?
言归正传。8月28日我抵达哈佛,办完入学手续后,便准备全面系统深度客观地把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真相查个水落石出,给大家一个靠谱的解释,消灭一切甚嚣尘上的臆断猜测。
我的尽调由三部分组成:
1. 哈佛官网资料查询
2. 哈佛学生现身说法
3. 哈佛图书馆实地走访
哈佛官网资料查询
我首先访问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官网(library.harvard.edu),在首页点击进入“Libraries/Hours”(图书馆/开放时间)栏目。
“Libraries/Hours”页面显示了哈佛80家大小图书馆的基本信息,其中就包括“Today’s Hours”(今日开放时间)。下拉页面逐一查看,发现几乎所有图书馆都在零点前闭馆,只有Lamont Library和Cabot Science Library的开放时间是“24小时”,这是位于哈佛庭院(Harvard Yard)的一座本科生喜欢去的图书馆。
为保证足够严谨,我又继续点击了“Library Hours by Week”(按周显示的图书馆开放时间)这个栏目。这么做的理由?因为我想看一看期末考试期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否会为了方便学生复习而延长。
12月初到中旬是哈佛大学各院系的期末考试周。我将时间调到December 4 – December 10(12月4日到12月10日),再次查看各图书馆开放时间。
然而并没什么改变。Lamont Library和Cabot Science Library仍是列表显示的唯二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
结论:根据官网信息,大多数哈佛图书馆都是“今天开门今天闭馆”,只有Lamont Library和Cabot Science Library“灯火通明”;所以,哈佛学子若想在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里发奋苦读,就基本只能去这两所图书馆了。(注:本部分内容已更新为哈佛官网最新信息)
哈佛学生现身说法
想到文字信息和实际情况可能有出入,我在哈佛校园不同区域和院系随机采访了30位在校生,覆盖不同年级,既有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也有已在哈佛苦读多年的博士生。
以下摘选具代表性的几个回复:
问题:你经常在哈佛的任何一家图书馆学习吗?你通常学多久?你是否会在图书馆熬夜到后半夜,比如凌晨四五点钟?
回答1(哈佛本科大二学生):我每天都去Lamont学习,基本学到十一点多就回宿舍了。我每天需要至少睡六小时,不然大脑会没法工作(笑)。十一点多离开时,图书馆里的人通常就很少了。不清楚到后半夜还会有多少人,但估计是寥寥无几。
回答2(哈佛商学院二年级学生):商学院学生去图书馆学习的相对比较少吧。HBS(哈佛商学院)的Baker Library每天关门都挺早,绝不可能学到后半夜的。
回答3(哈佛法学院法学博士二年级生):HLS(哈佛法学院)图书馆都是零点关门。我有时会去HLS Library做reading,但更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在寝室学,论文提交前会熬得晚一些,但几乎不会超过凌晨3点。
回答4(哈佛教育学院硕士一年级生):平常都去教育学院旁边的一家咖啡馆学。相较于安静的图书馆,我更喜欢有点人声甚至嘈杂的环境,那样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咖啡馆11点打烊,我是morning person,十二点前就得睡,早上7点起床。我无法理解习惯学习到凌晨四点的人,那有点“蠢”,不是吗?
回答5(哈佛医学院博士三年级生):医学院的功课挺重的,所以HMS(哈佛医学院)的学生都比较刻苦,但也不至于学到后半夜吧。我觉得还是得看自己怎么安排时间,另外效率真的很重要。Lamont Library几乎没去过,我所知的医学院同学也很少有人去那儿刷夜。
回答6(哈佛本科大四学生):过去这几年确实熬过几次通宵,主要是为了写paper,但绝对不是常态!(做轻松状)平常习惯去怀德纳图书馆的自修室学习,那里的噪声近乎零分贝,每个人都认真学习的气氛非常棒。平均每次去图书馆学习3小时吧,不会到太晚,完全没必要的。
回答7(哈佛本科大一学生):So far so good! 来哈佛前曾担心这里的课业负担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但开学这几天感觉还是比较manageable(可以驾驭)的。目前都在宿舍学习,我的很多大一同学也喜欢在家写作业,或者和好友一起去咖啡馆,因为可以随时交流功课。在图书馆熬到后半夜?没想过,也最好不要吧!
结论:不同的哈佛学生给出了类似或干脆一样的答案——自己不会在图书馆苦读到后半夜,没看到或听说身边很多同学这么做,更不认为这有必要。唯一可能让学生呆到凌晨四点半的Lamont图书馆,在随机受访的三十个学生中并无高人气,去那儿学习的学生也对“熬到后半夜”这一说法给出了否定答案。
上面两种方法的尽调实际上已让真相浮出水面了:网上疯传的“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的盛景”,并不存在。
哈佛图书馆实地走访
为确保万无一失,我还是决定把整个尽调做完,在夜里实地拜访几家哈佛图书馆和每家的管理员。
我选择了四家最有代表性的:
Baker Library(贝克图书馆,位于哈佛商学院校区)Harvard-YenChing Library(哈佛-燕京图书馆,位于东亚研究学系区域)Widener Library(怀德纳图书馆,位于哈佛本科生院校区)The Lamont Library(勒蒙图书馆,位于哈佛庭院)
贝克图书馆
图书管理员回复:据我了解,商学院学生喜欢在宿舍或咖啡馆学习,而且啃书到深夜的少吧,因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做。贝克晚上是不开门的,其实即使白天,人也不多——商学院学生白天除了忙上课,还得穿梭于各种社交和招聘活动啊!
哈佛-燕京图书馆
图书管理员回复:来我们这儿查书借书的教授和学生多,但来这里自习的非常少。燕京图书馆关门也比较早。
怀德纳图书馆
图书管理员回复:我在这里工作的几年里,从没碰到过这家图书馆破例通宵开放。来这里学习的学生确实很多,但晚上就走得所剩无几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几点闭馆嘛(笑)。
勒蒙图书馆
图书管理员回复:(给他看了《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里的“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照片)这肯定不是Lamont图书馆的照片!我们这儿可没有这样的自修室。平日到了晚上十一二点时人就很少了,更别提后半夜。只有在期末考试前的一两天,人会稍微多一些,但也绝对不是“人满为患”,那样有点夸张了。
对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尽职调查至此告一段落。凌晨三点从勒蒙图书馆出来时,整个哈佛校园都沉浸在睡梦中,只有早起鸟的鸣叫和我的脚步声在夜里回响。
网上热传的“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
调查后的一二想法
整轮尽调结果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哈佛学生没有大众舆论所描绘的那样“努力”和“苦逼”——你看,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刷夜学习啊。
且慢,“熬夜”与“勤奋程度”真的呈直接正相关吗?哈佛学生,或者说以哈佛和耶鲁学生为代表的美国大学学生真的不那么刻苦吗?
我认为,以学习时长衡量一个人刻苦与否是一个不太说得通、甚至有点愚蠢的方法。在哈佛和耶鲁,我没有看到谁以“刷夜”为荣,更没有学生暗自较量谁能熬得更晚。这些学校学生崇尚的,是一个叫做“productiveness”(效率,多产)的词。
我没有在国内读大学的经历,不能对咱们国家的大学生妄加评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哈佛耶鲁的绝大多数学生都相当高效,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
1. 他们不轻易翘课(在很多美国大学,翘课是要扣很多分的);
2. 上课时全神贯注听讲、记笔记,遇到不懂的就实时向教授发问,甚至展开一场辩论。力求在下课前就把新知识点都搞明白,而不是抱着“听不懂也没关系,反正课后还能再学”的补救心态;
3. 几乎所有人都会做每天的to-do list,把当天的学习任务用1、2、3列出来。一些同学还会进一步划分优先级、给自己设置完成一项功课的时限(比如,“7点钟晚饭前必须把50页的阅读做完”);
4. Work hard,play hard——该学时就集中精力学,该玩时就使劲玩。我的很多同学前一晚还在派对上狂欢,第二天就可以做到完全的与世隔绝。他们会把自己“关起来”,心无旁骛地读完一本书、做完一份习题集、写好一篇论文。你有时会找不到已切换成学习模式的他们:手机关机,Facebook message和email都不回。高强度的闭关,往往能帮他们在短时间内快准狠地把学习任务搞定;
5. 目标感明确:我的很多同学在学习时都会带着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比如,“我读这本书,就是要找到A、B、C三个证据,来支持我的论文观点”、“我下午去上这堂复习课,就是为了搞懂xx概念、yy函数、zz曲线,不弄明白不回家”。有了目标,效率往往会高很多,而不是迷迷糊糊地学了一通,到头来还是不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
有了上面这些让人非常高效的习惯,难道还需要每天都为了学习熬夜到凌晨四点半吗?
以熬夜伤身为前提的刻苦,不是好刻苦。
所以,不要再盲目崇拜“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了,那不真实,也挺愚蠢的。
作者:李柘远(90后,耶鲁大学本科毕业,哈佛大学商学院MBA学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