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内外各大高校接连放出重磅消息,先是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退出QS世界大学排名,后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退出U.S. News 2023年全美排名。虽然这两所高校退出排名的性质不完全一样,但从这一事中可以看出,大学排名与高校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又一次“浮出水面”。
对于诸多海外高校的申请制度而言,世界排名越高,越能吸引到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前来教学和就读,从而也越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他们或是在学术界有所成就,或是对社会发展提供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排名给未来的学术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有益助力。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追求排名的高低也会让部分高校存在比照着排名指标办学的问题,例如哥大的这次事件就是为了提高排名而提供了虚假数据所致。
这所可以说是闻名于世的高校为了排名会做出这样的事,不禁令人感到疑问:排名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的高校、学生又该如何看待排名呢?或许下面的内容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答案。
世界大学排名重要
但不是衡量一切的全部
众所周知,全球四大世界大学排名(QS Ranking、U.S.News、THE、上海软科)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在他们披露出来的评价指标当中可以看出,QS Ranking更注重学术,U.S.News比较综合,THE偏重教学和研究能力,上海软科则看重科研和论文成果。
而这些侧重不同的评判标准也让世界高校的排名在各大榜单上大相径庭,例如在各大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上,新加坡知名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在2022QS排名中位居第11位,在2022THE排名中则“降至”第21位,在2022年美国U.S.News排名中进一步“跌至”第29位,而在2021上海软科则直接来到第75位,排位名次可谓是“一跌再跌”。
然而即便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各大榜单中“表现各异”,却并不能否认该校在世界高校中的卓越地位,也不能否认它为新加坡、甚至是为世界培养出了一批批包括多位新加坡总理、总统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等在内的足以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的社会各界人士。
大学不仅是比拼学术科研,还要以社会责任感引导社会、开启民智,以培养更多人才为己任。排名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和学生前来教学和就读的永久吸引点,但是对学生设身处地的体恤与培养,对教学质量的严格把控,对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断进行反思与改革才能让一所高校在可持续化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宽阔。
只有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长久发展、不断打磨教育教学质量,实力与口碑并重才是持续吸引优质学者和学生源源不断前来的动力所在。
理性看待排名
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根据新东方《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调研显示,意向留学人群对于就读国外名校的热情只增不减,且近六年对名校的追求有着持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就业竞争压力的持续上升,就读排名高的学校可以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更容易获得机会;而另一方面也是家长和学生普遍相信的,考取名校就能获得更美好的未来。
就连上海最近都发布了“世界排名前50高校的毕业生只要在沪有全职工作即可直接落户”这样的利好政策,相信也很难不让学生和家长对于世界大学排名有所热捧。
然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是会变动的,但一个孩子的成长却是不可逆的。诚然,追求排名高的学校的想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能力不尽相同,成长的路径也会因人而异。除了排名,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这个学校是否与孩子契合。
排名可信,但不能迷信。
我们在关注各大排行榜的时候,更需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去做选择。如果未来他想要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发展,那便需要参考学术占权重较高的排行榜;如果孩子未来想要直接就业,在职场上有所成就,那么他就要关注把雇主信誉、学生就业情况等纳入排名标准的榜单;如果对未来目标尚不明确,则可以参考对学校评价权重比较综合的榜单。
总而言之,排行榜只是一个信息提供渠道,它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重要的是,我们要明晰自己想要什么,未来想要在什么样的领域或者方向上发光发热。
深造的选择本就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是在综合类高校还是艺术类或文理类院校,是在名声赫赫的还是在小而优的,只要是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好的学校。理性看待排名,寻找到最契合的学校,然后踏踏实实努力往前走就行了,相信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