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基本情况:
原就读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原就读专业:本科-电子封装技术;硕士-材料物理与化学
GPA:本科-3.79;硕士-88.3
语言成绩:托福-95
学术标准化成绩:GRE-319
背景经历亮点:2段校内大科研,发表了4篇论文,2项专利,其中一篇论文是高水平期刊一作
录取情况: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EE
匹兹堡大学-ECE-材料+ECE双导师联合培养
待续......
申请过程
一开始和学生聊学术经历时,学生开朗坦诚的性格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发现学生对专业的理解非常深入,也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转专业学生的劣势。另外,他对待文书的态度非常认真,初版的素材就写得很详细。所以,和学生的初次头脑风暴,我们就一起用屏幕共享聊了两个多小时,一边沟通一边记录,同时修改素材中不合适的部分,一起确定了文书的主要思路和逻辑。
在初步了解了学生经历后,我们开始了长时间的简历打磨。学生在材料方面的科研做的很优秀,并且两段科研都涉及到材料和EE的交叉。我们经过了将近4个月的沟通和修改,最终将简历定稿,力求凸显学生在EE领域的能力和潜力。
简历定稿后就是密集的套磁工作。由于学术背景的限制,与学生方向类似的教授比较少。所以,我们第一波套磁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开始基于学生的经历再次看各个学校教授的研究,并根据每个教授修改套磁信,只要是有一定相关性的教授,我们都放手一试。而且,只要是有面试机会,学生都是认真对待。我们一起反复修改面试逐字稿,并进行视频面试培训。这段有针对性又同时“广撒网”的套磁面试经历也让我们收获良多,确认了最适合学生的小方向,并为我们后续打磨文书提供优化思路。
在有了前面的“痛苦”又收获满满的铺垫后,我们的后续文书递交过程越来越顺利。基于套磁的结果,我们再次进行深入的面谈,又花了近2个小时的时间修改文书的细节思路,将个人陈述定位到学生具有竞争力的小方向,力求凸显出他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和潜能。学生在申请后的博士面试阶段发挥良好,即使是被学校安排密集,学生也在时差和高压下应对自如。最后,我们也收到了好的结果。目前申请结果还没有出完,期待学生能获得更多理想录取。
指导老师:
前期老师:邹彦婷
中期老师:佘盼
后期老师:谭马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