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背景:
本科:国内某高校与澳大利亚某高校2+2 项目 生物科技
硕士:澳大利亚某高校 生物医学;美国某知名高校 神经科学
GRE: 320+
指导老师
中期老师:李冬
后期老师:胡元蕴
Q 同学:我觉得我这个经历太特殊了,未必有参考的价值
笔者:其实不是说一定要完全匹配,可能更多的是希望和激励
我一直认为留学指导的吸引力之一在于我们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申请者分享成长的故事,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初次浏览Q同学的素材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其求学之路实在是复杂。经过一个申请季的沟通合作,我似乎明白这其中的必然性。如同Q同学所说,“没有如果, 我肯定要走这么一遭”。
Q 同学成长于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然而不同于父母对于人文社科的研究兴趣,Q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他对神经科学更加感兴趣,也由此在大学选择了生物科技专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澳大利亚,Q同学都有优良的学术表现。尽管如此,Q同学回忆起在澳大利亚学习的经历也不免感叹道,“澳洲真是一个摧毁人意志的地方,去了澳洲就很难再动了,特别是超过两年以后”。的确如此,舒适往往容易消磨人的进取心。但好在Q同学仍然守住了本心。尚在本科期间,Q同学便利用暑期的时间到美国知名院校的实验室做了volunteer,虽不能进行长期深入的科研工作,但是这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让其近距离的了解神经科学的研究课题,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巧和设备操作,开拓了眼界且与神经科学学术界的“大牛”建立了联系。这段经历虽不能在PHD申请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于其学术道路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依然是大有裨益的。
Q同学对于自己的在学术科研上的发展可谓目标明确,因而本科毕业后他继续在澳大利亚攻读硕士学位,并正式参与科研。我清晰的记得,在我们初步沟通不久,Q同学异常高兴地同我分享了喜讯,他以一作发表了论文,为其在澳洲的研究生学习交上了完美答卷。谈及目前在美国神经科学硕士项目中学习的感受,Q同学坦言,“像回到了高中,是全方位的投入”。这种紧迫感和拼搏精神使得Q同学获得了优异的学业表现和更加扎实的科研基础,由此Q同学打造了亮眼的学术和科研背景。
Q同学曾经有过PHD 的申请经验,但是过去并未如此重视。无论是在文书准备还是申请过程中,Q同学都能积极与我沟通,接纳建议,并且展现比较强的自我规划、执行能力和协作能力。在充分的沟通下,我们删除了原有的简历中不必要的经历,严格梳理了每段科研经历中的核心信息加以补充或精炼,由此更加充分展现其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我们将原有个人陈述的结构进行重新搭建,更加集中地展现其科研兴趣的产生,能力的发展,科研成果的取得以及自己思考的总结。同时,得益于Q同学的学业表现,其科研导师也帮助进一步完善个人陈述并且给了牛推。
不同于往年的PHD申请,今年的博士申请者面临更加复杂的面试流程。往年的博士面试多采取与教授一对一面试或者多对一面试,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但是今年多个学校都丰富了博士面试的形式,增加了项目欢迎会,在读博士的科研presentation,lunch with students/faculty, 在读学生的校园生活分享等等, 时间也扩展到一天至两天左右。
面对复杂的新形势,Q同学有良好的表现,成功脱颖而出,所有面试的院校均获得了录取。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Q同学扎实的学术基础,博士的面试都会围绕科研经历来去展开;二是早准备,申请递交后,我们就已经沟通准备面试,梳理面试常规问题,准备面试PPT,所以收到面试时Q同学其实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准备。Q同学面试后谈到,“我都是主动展示我的PPT, 跟教授介绍我的研究”。三是好的沟通能力与积极的心态。谈及面试中的事情,他不会为自己可能说错某句话惴惴不安,不会忐忑担忧自己是不是表现不好,是不是不能录取。相反,他是去感受体验这个过程,他会觉得学校居然给他送了披萨,这件事情是多么有趣,也乐意与他人分享面试的经过。由此我也非常期待后续邀请Q同学来为大家进行申请经验的分享。
回到故事的开头,我期望Q同学的案例能够鼓励同学们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一点, 面对困难的时候多一点坚持。更重要的是享受旅途中的磨砺与挑战,因为它们会成就你独一无二的风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