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在有限资源下实现优
谢同学指出,美国大学高度重视申请者的领导力。然而,这一概念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领导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拥有学生会主席或社团负责人等头衔。事实上,领导力体现在无论学生参与何种活动,都能在有限资源下做到领域的佳。
以一位曾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广东学生为例,他的课外活动亮点在于将一个草根慈善组织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大规模机构。在众多与他拥有相似资源的本地高中生中,他是唯一做到这一点的人。这位学生的成功凸显出他的卓越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使得他在招生官眼中脱颖而出。
二、活动影响力和持续性:衡量标准之一
名校对申请者的要求较高,除了活动经历外,还关注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层次,以及关键的——申请者对活动的投入时间。
谢同学回忆道,当年她被哈佛大学录取,其中一个因素便是自己在全美肖邦音乐比赛中获得前八名。“会钢琴的人众多,但能在具含金量的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有助于申请人脱颖而出。”
对于具有运动特长的申请人,她表示:“无论是篮球队长还是校队统领,首先要具备在全市、全州比赛中代表出征的经历。若能代表国家队参赛,则更是如虎添翼。此外,如果仅参加体育团队一学期,并不能说明什么,长期坚持才能证明真正的热爱。”
关于参加活动的持续性,据统计,去年进入哈佛大学的本科新生中,参加过社会服务活动的占比73%,具有音乐、体育等才艺的占比64%。在优秀人才如云的环境中,如何让自己的价值更加突出?“关键在于你是否坚持自己喜爱的活动,至少要坚持2年。”
三、为学校作出贡献
与国内高校文化不同的是,国外院校非常看重校友对学校建设和声誉的贡献,甚至在录取新生阶段就根据学校的需求来重点考量。
中国学生申请到美国本科名校,犹如撞大运。“因为很多时候,美国名校希望录取的人能与学校形成完美匹配。例如,今年学校的音乐团体骨干即将毕业,那么明年可能会更倾向于招录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以补充队伍空缺。”虽然运气成分存在,但招生原则始终是以招收能为学校带来价值的“适合”的人为主。
总结:申请名校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深入了解录取标准,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展现出领导力、活动影响力和持续性,以及为学校作出贡献的意愿,就有可能实现逆袭。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成为那个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