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众对留学文凭含金量的争议两极分化,有人觉得出国留学是花钱走捷径,有人觉得学校知名度就是含金量的代表。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呢?
近日,一则哈佛大学的爆炸性丑闻再次将这个话题推上风口浪尖,这座387年的世界 好级名校被爆出“为钱低头”。
据纽约时报报导,哈佛大学为成绩不到标准录取线但可以为学校捐赠巨款,或者来自于权贵家庭的学生专门准备了一份“Z名单”。
每年大概有几十名有钱有势但是成绩平平的学生靠着这份名单成功的入读这所很多人挤破头也进不去的学校,并且这些人中有一半学生的父母是哈佛校友。
这些学生“带资进组”,入学即向哈佛大学捐赠数百万美金的捐款,简单地说也就是花钱买入学资格。
看到这里肯定有同学就想问了,有这么多“走后门”的学生入学,哈佛的数据是怎么藏住的,排名为什么也没受影响?
“Z名单”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Z名单”的存在并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的,所以这一小部分“新生”的数据也就必须得被排除在正常招生体系外。
“Z名单”这一名字的存在,也就代表着这一部分的学生是在每个招生周期 后一批受到录取的,也就是在waitinglist录取轮的更后一步。
而且该名单上的学生,必须gap一年再入学,这样的话他们的数据也就成为了“幽灵数据”,学校档案有这些人,但是新生报告的数据中又能做到“查无此人”,因为他们名义上是作为转学生入学的,而转学生的数据不会影响哈佛大学的任何学术评估和大学排名。
这样的操作不会给哈佛大学带来任何排名和学术名誉的受损,反而还能带来370亿美元的巨额收入!
理性看待
其实哈佛大学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这么做的,反而在2018年就已经有报导指出,“Z名单”是每年为少数学生提供特殊录取渠道的名单,而且名单上的名字非富即贵。
学校对于通过“Z名单”获得录取的家庭也有要求,这些家庭必须是能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且资产过亿美金的家庭,并且能为学校带来持续的巨额捐款,才能进入这份名单。
而且哈佛大学也并非是唯一一个有“Z名单”的名校,像斯坦福之前的贿赂丑闻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可以说“Z名单”在哈佛、耶鲁、康奈尔、斯坦福、杜克、布朗这样的头部世界名校都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不过为什么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在美国其实也能被称为“正常”呢?
因为美国大学多为私立大学,校友捐款就是美国大学得以运转的主要资源。美国大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友捐款才能继续学校内的各种高端学术研究,有了这些学术研究的成果,学校才能保持名誉和名气。
所以“Z名单”被美国社会所默认,其实一点也不出奇。美国如今也正在面临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让招生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公正。
所以大家需要理性看待这则新闻,不要轻信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被名校录取的机会,而是更多注重于提高自身能力和背景来靠实力争取入读名校。
那么申请美国本科就没有一点捷径吗?
有!提前规划就能步步为赢!
申请美国院校,光有标化成绩是远远不够的,美国高校看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一个优秀且全面的背景才能备受青睐!下面小编将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走好美国申请的那些“捷径”。
标化成绩
对于目标是美本前30院校的学生,我们建议要具备托福110+,SAT1500+,AP 5-8门的成绩。如果我们把这些目标切分到学生高中三年的准备规划中,建议:
◾高一选择2-3门AP,6月份考出托福90+的成绩,这样就可以利用高一结束后的暑假开始SAT学习。
◾高二阶段主攻SAT,好能在高二阶段获得1450+的成绩,AP获得3-4门5分。
◾高三申请前获得托福110+,SAT 1500+的成绩。
文书
文书是大家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份好的文书能让招生官在你的成绩没有大优势时给你被录取的机会。
好的文书应该是给人眼前一亮的,写文书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要从自身出发。会从自身挖掘成长经历,并能以小推大对事件进行反思和升华的话,同学们就能写出优秀的文书。
写文书的时候不 于拘泥于所谓的一些“优秀文书范例格式”,那样的文书会过于形式主义,有时候也容易让招生官产生审美疲劳,要记住,好的内容永远是 重要的部分。
活动和竞赛
美国注重通识教育,所以在录取的时候除了看中标化成绩也非常重视活动和竞赛,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打造个人特色。
一些 优质的竞赛可以展现学生课余生活的学术兴趣,更好地展现全面真实的自己。
除了竞赛之外,我们也非常鼓励学生参加有含金量的夏校,这些课程往往对申请者要求较高,例如托福成绩100+。申请夏校类似一个小型的本科申请,可以让我们提前积累一些申请经验。另外,参加夏校还有可能拿到牛校教授的推荐信。
想要申请美国高校,背景提升是重中之重,提前规划就能找到 优解。
武汉新东方前途出国的老师们能为不同背景的同学们找到不同的答案,一站式为大家规划升学,助力大家的留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