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
最初有考取美国大学打算是在高一的时候,准确来说是在高一开学之前,我的中学有一个对于SAT考试的讲座和出国的讲座,在我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而生物学在美国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阶段,于是我就回家跟父母说,父母听到我的想法之后也是比较支持。
我当时的经历比较特殊,因为中学是在实验班,相当于是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并且是竞赛班,我当时是在打高中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我做完出国的决定之后就在安排自己的时间,决定走一条比较有意思的路,就是高考、竞赛和出国,这三条路都走,这样我认为是比较保险的。但是相对而言也带给我一种挑战,就是时间安排上需要非常注意,当时的很多情况就是白天在学校上完课、做完竞赛资料之后,晚上就要去上托福班和口语班,以及周末的托福班,来进行出国的准备。
虽然看上去我是在高考和竞赛都不放弃的情况下准备出国,对于出国来说有更大的困难并且有更少的时间准备,后来在申请的时候发现我的特点就比较特殊,由于平时兼顾高考,在课内的平时成绩就比较好,竞赛方面也是一路从三等奖到二等奖再到一等奖,也是有可圈可点额成就,算是比较符合我专业申请的背景。
幸运的是竞赛方面保 送的复旦大学,大约是在高三的三月份出的结果,并且在同月月底,我收到了伯克利和加州大学分校录取,这其中有很多帮助我的人,包括课内的高中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建议,对于出国来说,就是要早准备早规划,接受多方面的挑战。
收到录取后
国内国外高校都下了录取通知书之后,我就放弃了高考,开始准备美国的AP考试,AP考试一般可以代替一些美国的大一课程,我当时考这个也是为国外的留学做一些准备,因为在收到各方录取通知书之后,最后决定去伯克利。如果说我现在回顾当时备考之前的心理特点的话就是,由于是国内重点中学的背景就有一些没有对比性的优越感,在中国比较常见的观点就是——你这个人的成就完全可以由你所毕业的学校所代替的,一般家里人听到我的中学之后就觉得挺好的,也不用问我平常做了什么,最后就有一种科举制的盲目优越感。
虽然说中国对于基础教育抓的更重,我们的数理化和基础学科的底子更扎实,我觉得这是中国教育的优胜之处,但是同时也缺少美国高中所培养的全面性,我们很少有人高中就可以做科研,或者是跟教授学习,或者是出国游学半年或者一年这样,甚至是做一些社区活动和社会活动,去发展中国家帮助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人群,和国外本土的学生还是有相当一定程度的全面性的差距。
当时我作为一个国内高中生,直接过去上美国大学,欠缺一些美国高中或者海外高中所能培养的全面性,并且对于自身的认知也并不是非常准确,或者是说看重学习方面居多。当然我知道现在国内有一些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他们从小就更贴近美国教育,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是毕竟国内大众还是觉得我们自己做一些社会活动、在一些活动中当领导就好,满足了出国的需求,出去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历练和国外的完全不一样。
选择大学
当大家过关斩将,通过托福、SAT以及现在的ACT或是AP,并且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选择你大学的学校。不用我多说,在大学中你将度过你人生中重要的3-4年,选校过程中,排名往往是我们关注的最关键点,虽然排名是一个关键指标,但是也要全面考虑,在尤其要考虑这个学校的风格是否符合自己,而且每个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的资源是不同的,他们的学术氛围、侧重点包括所录取的学生的特点(也就是你以后的朋友圈)都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这种时候需要多方面考虑。
虽然我当时是由于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安排,并没有去美国当地访问我所入读的学校,但是我现在回头看4年前的经历的话,我还是希望家有条件的同学应该去美国实地考察,至少实地考察自己最喜欢的2、3所学校。有时候国外大学的校园环境、包括你和校园中的教授或者学生有任何交流的话,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感受,而且也比网上的百度百科啊更加直观,就算你去学校的官网,官网也并不能准确的体现出学校的特点,以及你平时在学校里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专业选择
国外大学的专业选择其实是比较开放的,你可以报专业或者不报专业都可以,就算你报了专业也可以更换。这也在大体上分两种情况,在一种是“找方向”类型,如果你不是很确定自己以后会从事什么职业,或者是你不确定现在选择的方向是否会成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那么完全可以大胆尝试未接触的领域,并且减少对于未接触领域的成见。很多大学会鼓励你拓展不同领域方面的课程,完全可以在大一的时候就去上这些不同领域的课程,看自己对哪些领域更感兴趣,然后可以用大二的时间继续在其中几个领域继续上课,甚至你如果对两个或者三个领域感兴趣的时候,不一定非得要报双专业或者三专业,你可以选择一个主专业,然后继续去上另外两个专业的课程,并且在这个方向上加以专攻,然后上研究生课。
在还有一类同学是方向比较明确的,可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上大学之前已经设定了5年或是10年、15年。这类同学完全可以定点专攻,广泛涉猎目标领域中的基础课程,然后找到这个领域中自己喜欢的方向。虽然现在在国内,本科学生上研究生课程非常少见,但是这在伯克利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了。我上过化学的研究生课,所以我用化学举例,一个课堂可能有80个学生,其中本科生就要占10人。当然如果你想上这些研究生课也不是没有要求的,一般你都要提前跟教授发邮件来沟通,并且也要看你的已经上过的课程以及课程的成绩来决定你是否有资格上这样的研究生课。我建议自身方向非常明确的同学和以研究导向为主的学生,可以在大三大四的时候选择这样的研究生课,来为以后的研究生学习打好基础,对于选专业和课程安排的时候不要惧怕自己内心与众不同的声音。
时间安排
在国外大学,不论是竞争压力比较强还是比较松散的,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能来安排课程、工作、实习、科研、社团和休闲时间。因为在美国大学你不仅是要发展一、两方面,更多的是像在发展一个六边形或者八边形,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太过注重学习而忽略自己的睡眠时间或是健身时间,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我觉得虽然有这个冲进是好的,但是在我们的职业生涯前期还是应该适当地保留和积蓄自己的力量的,不要因小失大,为了课程上的更高的绩点或者是工作上的机会,而放弃了自己的健康。
我其实在这四年中是逐步往上给自己加量的,相当于我在大一的时候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松一些,之后每学期加一门课或者多找一个实习或者多找一个科研。每学期我都给自己定立一个新的目标,让自己的时间表比之前更满一些,如果达到了自己目标的绩点或是工作实习上的要求,我就认为我这学期合格,就再往上加一些活动。当然你也会发现你的朋友中会有像永动机一样,如果你也属于这种人群,你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时候建立一个相当好的简历背景。
科研研究
在美国大学,研究项目是有非常多资源可以供学生利用的,不论是生命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学校都有一些奖学金,校外也有很多资金支持,你都可以去申请这些资金,为自己以后不论是工作还是研究生学习,都是很好地历练和帮助。国外大学教授的资源也非常多,如果是对于研究非常感兴趣的,最好是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联系教授,向教授表示自己的兴趣,或者是对教授说你对他的领域非常感兴趣,但是不了解。不是说你发出一个邮件,教授就一定会给你一个科研的职位,我们可以从询问入手,一点点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最好不要依赖教授或者前辈,向他们学习的同时要提出自己的命题和方法,并作出实践,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最后才能拿出一点属于自己的谈资和成就。我个人对于职业规划由于是科研导向,所以工作实习方面并没有特别多的经历,一般都是一个学期接一个到两个实习项目。我认为在工作实习方面,首先是要大胆的尝试。我大二的时候,通过一个讲座了解到EPA在奥克兰分部有一个实习生的职位。对于项目的要求我并不是非常自信,但是我在想,反正我有时间也符合我的职业兴趣,为何不尝试一下,于是我直接就给他们发了我的简介和一个简短的介绍,以及自己的介绍信。于是他们就非常快的给我回了邮件,其实还是相当容易的就通过了面试,拿到了最后的职位,之后我也有一些相似的经历。而且说这种实习经历能让你认识更多的业内人士,获得对行业的更全面的看法。
所以在大学的时候至少参加1、2项自己喜欢的实习项目,并且这种实习项目还可以积累人脉,也就是说你现在的老板、同事,如果你跟他们相处的很愉快,完全可以长期保持联系。并不是为了以后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而是当你对于这个行业有任何想法或者问题的时候,有1、2个人或者很多人可以去交谈。并且在宣讲会或者讲座方面,大家也要抓住机会,建立与嘉宾的联系。可以在要到邮箱之后发感谢邮件,如果有问题的话也要努力、大胆的问这些嘉宾问题。其实当这些嘉宾愿意给大家做这些讲座的时候,他们也何很乐意回答大家的问题,甚至给予一些以后职业上的帮助。
我的感受
纵观我的大学生活的感受就是,和在高中不同,大学中不论是你排名比较靠前还是只是在专业里胜于一些学校,其实我们获得的并非名校光环,而是从大学中获得的比较好的职业技能和工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安排时间的能力,我们时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对得起我们从这个大学毕业或者说被这个大学录取。我觉得这和在国内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在国外的生活中,你往往需要从宿舍出来,自己找房子、自己打理,包括税和自己的账务,相当于把你放到一个缩影的小社会里来培养你。等你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步入社会的时候,这样的经历要比你完一直在学校里、象牙塔里生活,完全不问社会上的事情要好很多。没有什么是你完全没有见过的,也没有什么是你身边没有朋友没有导师没有家长陪着你、帮你去出谋划策,都是你自己去行动,这样的话等你自己步入社会中,会有更少的胆怯的心理,或者说不确定全新的生活会不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