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赴美留学生在上海浦东机场排长队值机的消息引起热议。当然,因疫情防控需要,中美航线航班量有限,这是排长队的主要原因。
但据此,也可以看出大家对赴美留学的需求。统计显示, 虽然受疫情和中美关系的双重影响,2019/2020学年中国仍为赴美留学人数仍然小幅上涨。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什么还要去美国留学?
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学生流动越来越成为常态;另一方面,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实力不容小觑。
刚刚发布的202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前10的大学里,美国高校占据8个席位。美国高等教育虽世界前排,但从未停下过变革的脚步,不断探索、创新。
面对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和变革的时代,美国的大学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呢?事实上,大多数高等院校还只是为了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而变革,但也有一些大学,通过创造新的教育范式而不断挑战传统大学的理念与经验。
01斯坦福大学
美国传统大学的创新改革设想中,比较典型的有斯坦福大学。斯坦福于2015年10月正式发布《斯坦福大学2025》,其中创立“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是最关键的计划之一。这是一个对未来大学模式进行畅想的大胆设计,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就业率低、实践能力差的现状。
斯坦福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
斯坦福“开环大学”不限制学生的入学年龄,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随时入学,同时延长了学习时间,允许学生在其一生中的任意六年完成学业;“开环大学”倡导自定节奏教育(Paced Education),以调整、提升和启动三阶段,代替四年制学习,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按自身节奏完成各阶段学习;“开环大学”践行轴翻转(Axis Flip),将“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以学生的不同能力为依据,重新建构院系,并以一种大数据“动态竞争力清单”替代传统考试成绩单;“开环大学”要求学生带着使命感去学习(Purpose Learning),将自身兴趣融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沉浸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来达成目标、实现理想。
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维持现状的危险系数要远远大于冒险革新。斯坦福“开环大学”计划是一个对未来高等教育模式的全面设想,其在学制、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和使命感四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来探索未来大学教育与现实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发展道路,我认为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02欧林工程学院
我要介绍的第二所大学——欧林工程学院(Olin College),则是一所只有300个本科生的工程类大学,但它却能跟MIT抢学生,成为美国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全球工程教育的管理者。
欧林工程学院(Olin College)
1997年,欧林工程学院完成注册。一批理念相近的“创业者”秉持着企业家精神开始建校工作,他们从教师招聘和评价、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到学生挑选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在学校里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体系。
在确定了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框架后,欧林于2001年招聘了30名学生合伙人(Student Partner),用一年的时间去检验新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经过不断迭代,最终形成了欧林工程学院独特的教育模式。
欧林工程学院创校校长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r)认为,工程师应该“想前人所不敢想,且能够排除万难去实现”。工程教育应该从视野培养开始,树立远大目标。为此,学生必须学会用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去发现和定义问题,再用数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工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还要了解人文、商业技能和伦理,以推动技术的商业化。
欧林工程学院一直保持对实用教育的重视。与许多“先理论后实践”的工程校不同,欧林的学生在入校第一天就会接触到工程问题。毕业前,学院会要求学生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一个由知名工程或科技领域的客户赞助的工程项目,按欧林学生的说法,他们毕业时已有三到四年的“工作经验”。
欧林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学院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课程辅导、新生招收和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其官方网站上鲜有校领导和教授的消息,有的只是学生自己的新闻,年轻学子们不间断地向世界展示着这些未来工程师们在校园中取得的喜人成就。
欧林注重跨学科教学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其课程通过项目载体将跨学科知识巧妙融合,再通过动手实验、启发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融合与应用跨学科知识的能力。
欧林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
据统计,欧林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平均薪酬约为8.3万美元,高于MIT。其就业去向包括谷歌、苹果、脸书和亚马逊等著名公司。超过80%的毕业生非常喜欢他们的工作。超过25%的毕业生两年后参与创业活动,该比例甚至超过斯坦福大学。此外,欧林毕业生给学校捐款的比例也是全美比较高的。欧林创造了一种颠覆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也认可学校为他们创造的价值。
03密涅瓦大学
另外有一所创新学校也很有意思,它就是密涅瓦大学(Minerva Schools at KGI)。传统大学提供的教育往往无法匹配就业市场要求,即便是“常青藤盟校”也难完全适应。基于这样的判断,2013年,本·纳尔森(Ben Nelson)创办了一个新型四年制本科大学——密涅瓦大学。前哈佛大学校长、美国财长萨默斯,前特拉华大学校长、沃顿商学院院长哈克,以及李开复、俞敏洪、张一鸣等企业家都纷纷为其背书。
密涅瓦大学以古希腊智慧女神来命名,被《哈佛杂志》比喻成“打了激素的哈佛商学院课堂”,但学费只有常青藤大学的一半。其官网一直写着,其创立之初的使命是培养能够适应各种不确定性的未来人才。而这所大学成立不足10年,就以2.8%的录取率,成为比哈佛还难考的大学。
密涅瓦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教授也不讲课,学生们通过大学自主研发的“主动式学习”平台进行讨论。大学取消了任何试卷形式的考试,成绩的构成来源于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中的表现和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密涅瓦将四年本科学习划分为基石年、方向年、专注年和整合年。在大一基石年里,学生学习的不是专业基础知识,而是囊括了一百多种跨学科思维的“基石课程”,这旨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学习。
密涅瓦大学课堂讨论
密涅瓦大学也制定了一系列线下体验,来丰富学生的其他需求和经历。本科四年中,学生将在全球七个不同的城市学习和生活。他们会在美国旧金山完成第一年的学业,接下来的六个学期,将分别前往英国伦敦、德国柏林、韩国首尔、印度海德拉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六座城市进行“沉浸式学习”,融入当地社会,探索当地文化,将整座城市当作课堂,建立起大学和社会的联系。
美国密歇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Duderstadt)在其专著《21世纪的大学》中曾对“大学使命”做出过一段完整的论述:“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加工厂,还是一个以经久不衰的以传统价值观为基础的复杂机构,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文明;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守望者,也是价值观、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守护神;大学不只在于教育和发现,也在于向现存秩序发出挑战并促其改革;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依然是培养民主社会所必需的有教养的公民,它证实了基本的价值观、原理以及学识和理性的结合;大学除了荣耀过去,还服务于现实,创造着未来,而且,所有这些都只在于把知识转变为智慧。"
如果大家对此类问题有疑惑,欢迎大家
在线咨询
专业老师,
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
答疑中心
留言,会有留学专家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
免费评估
,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