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到现在,每当我提及到就读专业是大气与科学专业时,基本上回应的都是统一的表情,疑惑中带着些羡慕。
“你会为你的另一半造出个七彩祥云吗?”
“你真的不怕打雷呀?”
“其实,我不太知道你在学什么,有种很神奇的感觉!”
如果我说,你们所看到的那些黛色的夜幕,缀着宝石的繁星,宛若画幅的夕落,在我眼中仅是一串串数据代码,你们会不会觉得我很毁浪漫?
关于大气科学专业的定义是这样: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他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简单来讲,这个专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明天适不适合穿裙子,周末适不适合打羽毛球,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冰岛今年看到北极光的几率大不大…
但是大气与科学专业是一门纯理科专业,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人文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谈及最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仅是家人一致认为女孩子适合一个稳定的工作,比方说气象局。但当我真正经历之后才明白,原来冥冥之中,注定它就是我命中的归宿。
讲起最开始重视它的原因,似乎还有一丝好笑。当初我提前半年计划去广东旅行,当地的美食和攻略都详细的写在小本上,甚至拍照露出怎样的表情都计划在内。结果当我和朋友远赴广州的那天,一场台风把我的所有心血全部刮走,我和小伙伴就那样百无聊赖站在窗台,甚至看不清距离不到2米的大树,所有的热情付之一炬。那个时候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天气现象研究透彻。
之后和导师的一次对话对我的印象极深,1998年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引起了罕见的长江大灾害,死伤上万人。导师的话深深触动了我,一个人就代表着一个家,上万个妻离子散的家庭,带给人们的是多少个不可磨灭的痛苦回忆。那瞬间,责任感油然而生。如果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预防这些天灾人祸,对于人类来讲,确是幸事。这些都坚定了我从事大气与科学科研工作的决心。
针对大气与科学这门学科,导师也坦然,美国和欧洲的探测水平更前进一点,国外的学术环境也更纯粹一些。同时出于我对于背景提升、思维方式转换等方面的考虑,最终决定直接申请美国大气与科学专业的博士,并在2015年大二上学期找到了新东方前途出国。
2.
可能是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对我的教育向来平等,从来都不限制我的想法与行动。他们得知我有出国想法之后,毫不隐瞒的把家里现况告诉我。他们说,如果Ph.D没有申到奖学金的话,家里的经济状况是无法负担我读博的全部费用。
因此我的性格向来独立,以热爱为主线,凡事亲力亲为。我会经常审视所处的状态,根据目标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我更倾向于把顾问老师们作为我的指明针,而非拐杖。
顾问老师们对我的软硬条件背景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和研究,最终确定我的留学申请规划目标为美国大气与科学专业博士,为我匹配了包括Princeton、Stanford、Washington、OSU、OU等十余所知名院校。
关于文书方面,在新东方熊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初稿。平日里我也留心相关留学资料和其他竞争者的动态,一旦有新发现,马上找熊老师进行商讨。熊老师建议我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研究项目、教学特色等等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以及针对每个学校,每版文书都要体现出我与教授的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讨和交流。
关于实习和科研方面,我并不习惯于按照他人的轨迹去寻找,我倾向于以自身出发,有目的性的进行选择与加入。
2013.7月,为了了解国外的科研是否适合自己并尝试新鲜事物,我参与了西澳大学暑期科研工作,进行了1个月的有关于海洋动力学的研究。在两个月的科研之后的3 minute talk比赛中获得了46个国际学生中的第一名。
2015年10月到2017年5月,我参与了南京大学关于广东暴雨的形成机制研究的创新计划。活动中,教授们的那些科研成果使我敬佩。除此之外,我还在台风期去了广州收集台风数据。
2017年4月到7月,我在北京彩云天气实习,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降水,利用计算机科学在天气预报上进行应用。这次实习经历使我对气象这门学科的看法也有了改变,原来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单独存在,只有与其他新鲜学科相结合,才能得以发展与进步。
关于语言考试,真的可以算是我最黑暗的一段时日。GRE的第一次考试安排在大三,而那个时候,我还要同时准备实习、期末考试、托福和科研。当这些事情挤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无助感真的是一语难表。还好这个时候顾问老师们为我分担了很多,她们积极的调整我的心态,详细的为我制定计划,使我的大三生活有惊无险的过去。
最终,我的成绩是,GPA: 3.79/4.0;TOEFL: 108;GRE: 321+3.5。
3.
对于最重要的面试和套磁环节,熊老师专门对我进行了指导。其实从教授的学术和科研成果,可以大概了解一个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着重点。一般来讲,华裔导师看中成绩和科研经历;美国导师看中解决事情和实践的能力。因此要根据项目的类型(学术研究、实践能力等),积极的带着自己主动钻研的想法和教授进行探讨。为此,我通过周围人的帮助,加入了目标院校的学生微信群里,群内的学哥学姐热心的告诉我很多关于学校和教授的情况,给予我很多建议,使我的心里渐渐有了底气。
经历了迫切的等待和紧张的面试之后,终于迎来了大气科学专业名列前茅的华大博士全奖以及RA offer,另附几千美元的额外生活补贴金。之后也陆续的出了OSU 和OU 的全奖和RA Offer。与此同时,也收到了Princeton 和Stanford 的Waitlist。
当看到我的名字安静地躺在Stanford 的Waitlist里时,慌张、无奈、不甘,各种情绪掺杂在一起。普林斯顿直申大气与科学博士的录取名额在全球仅为5-8人。坦白来讲,我的终极目标是Stanford,而Waitlist转正的几率实在是渺茫。
但我的个性向来执着到底。我最怕的就是事过之后回想起来,懊恼当时的自己为何没有奋力一搏,不管结局如何,尝试过就不后悔。
熊老师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为此她给了我两条建议,分别为:
深自砥砺 - 仍然在专业课程以及科研项目上面做出不懈的努力,对自己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保持着高度的兴奋,期待能有录取的机会。
虚心求教 – 与教授针表达对近期的某个研究项目进行深度的讨论和求教的强烈意愿。
熊老师时刻与我强调,一定要有一颗真诚求教的心,要根据教授的科研方向进行相应的学术汇报。于是在接下来的时日,我经常和教授进行套磁,分享我的科研收获,还在熊老师的建议下,在文末加上家乡的传统文化和食物介绍,让教授读起来不感到那么枯燥。
不知不觉,春意将近 ,在一次与教授的往来邮件中,我写道:
“春天到了,可我期盼的OFFER为何还不肯来。”
4.
终于春雨过后的一天,我收到了普林教授发来的一封简短的邮件,大概内容:
我最近得了重感冒没有理会邮件,但是很欣赏M 同学之前邮件中提到的在专业领域上面的3 个观点。waitlist 的decision 很快就会出,但是竞争者很多,你耐心等待吧。
收到这封信时,熊老师很开心,她说这表明教授对我的背景仍然很感兴趣。随后我在熊老师的指导下写了封回信。
首先,表达出对教授身体的关心和祝福。然后,告诉教授自己科研的近况和在毕业论文中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和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希望得到教授的指导和宝贵的建议。
熊老师和我强调,不要告诉教授“我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然后自己解决不了,受到了什么限制”而是告诉他“我正在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我已经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我打算在某个方向上做出什么样的尝试”。
熊老师还提醒我,回复教授邮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给招生办公室也写一封邮件,委婉的告知他们,已经和 Prof. XXX 取得了进一步的联系,并且就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沟通和求教。如果有可能,希望自己能有一次视频面试求教的机会,也表达一下期待拿到梦想录取的愿望。
次日,我收到了招生办公室发来的邮件,上面写道:
我们还在审核材料,优秀的申请者很多,暂时不能提供面试的机会,请继续耐心等待。
看到这封回信时,我的内心又一次失望了,我沮丧的和熊老师说,要不接受华大的OFFER吧,总感觉Princeton 和Stanford 是没戏了。熊老师却安慰我,让我坚持下去,如果周五前依旧没有结果,那就接受华大的OFFER。
最期待的永远在不经意间出现。就在几封邮件发出去之后的第三天晚上,我收到了Princeton 的博士全奖Offer。
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世界都绽放出了花朵,那种幸福感蔓延到身体的每一寸。
庆幸我依旧坚持,庆祝我如愿的收到回馈。
要是谈谈我未来计划的话,我会把我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科研上,其余的时间和经历我会放在公司和企业上,与时代接轨,做到科研成果与应用融会贯通。
最后感谢一直支持我的新东方顾问老师们,感恩所有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