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的奥斯汀,8岁时因伤寒中途辍学,后来进入寄宿学校时间不长,又因为家里无力负担学费而彻底放弃了学校教育。从11岁起,奥斯汀的全部学习都来自于阅读和父亲的指导,而她的生活竟然也没有超出家附近的范围。
奥斯汀早年受到理查德·谢里丹(Richard Sheridan)社会风俗喜剧的影响,在阅读甚至与家里人共同排练家庭戏剧的过程中,开始创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等小说。这很像英国著名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一生深居简出,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小说中获得了灵感,创造出了大侦探波罗的形象。
“深闺作家”奥斯汀的小说一问世,便得到了贵族主流价值观的追捧;克里斯蒂的小说累计发行量突破了20亿册;罗琳的《哈利波特》是近二十年来世界文坛最畅销的作品。这三位英国作家诠释了“阅读塑造人”(You are what you read.)的道理!英国普通人的文化侧面可以概括为:有一种气质叫理性,有一种文化叫安静,有一种形式叫读书,而三位一体的便是英国人。
去年,一篇标题为《女神赫敏在地铁里丢了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的文章被热传,里面讲的是在《哈利·波特》中饰演女主赫敏的Emma Watson在地铁里藏了很多本书,号召大家像玩游戏一般去寻找。还记得吧~
原来这是她发起的一个读书分享活动,希望大家利用通勤的时间读会儿书,为了激起大家的读书欲望,她就把书籍藏在了地铁里,还在书中附上亲自手写的纸条,人们纷纷点赞。国人疯狂转发这条的背后无不带着一种艳羡心理:英国人读书氛围真好啊!这要是在中国,估计早被地铁阿姨收走了……
英国人爱看书,是名不虚传的。无论是眼见为实还是数据调查都能证明。
英国火车站书报亭
去英国旅行的人都会发现,英国人在飞机、火车、地铁、巴士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上手不释卷的身影比比皆是。英国人利用公交出行的时间来阅读确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近些年来,除了传统纸质读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人们手中,从按键或触屏翻页的手势来看,绝大多数是在阅读而非娱乐。
英国人从小培养读书习惯,从学龄前就开始阅读。家长会带孩子们去书店挑选孩子们自己喜欢的书,即使出远门需要乘坐飞机或者火车,也会经常看到家长和孩子各捧着一本读物。英国的中小学更是鼓励和倡导孩子们从小培养读书习惯,学校还会积极组织各种各样的阅读和交流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读书技能,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场所,鼓励自由思想和独立见解。在英国的教育者们看来,阅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对人的一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英国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每学期考试前都会调查是否有学生存在阅读障碍,如果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话,不仅考试的时候会受到时间和难度上的照顾,还会有人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在英国,读书被认为是一种有格调的生活方式,英国人甚至爱吹嘘自己读书多。有记者曾拜访过不少英国人的家,上至政府官员、著名学者、企业高管,下至普通百姓。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他们的家里不一定有大屏幕平板彩电,或几组几件讲究的视听组合;但动辄占满一面墙,从地面直达天花板塞满各类书籍,需要配备移动梯子的那种老式图书馆常见的书架似乎倒是标配。
人们爱炫耀什么,就说明推崇什么,中国人爱炫富,英国人爱炫书。英国人爱宣称自己读过、实际上没读过的都有哪些书?调查发现,以下10本“中枪”最多:《1984》《战争与和平》《远大前程》《麦田守望者》《印度之行》《指环王》《杀死一只知更鸟》《罪与罚》《傲慢与偏见》《简·爱》。总体来说,逼格很高有木有!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抱着“为振兴中华”或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功利目的。无论在哪里,你都可以看到他们手持一卷书悠然自得地读着。你能感觉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牛津大学教授利文斯顿说,“岛屿的特征有时会使人变得狭隘,但也推动了人们关心外面的世界。多雨的季节让人们不得不用书籍去填补寂寞的心灵,培育了英国人爱读书的天性。正是阅读的习惯,使英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仅次于美国,按人均则可以说世界第一。读书还拓宽了英国人的视野,使其在小小的岛屿上依然能了解到世界的一切。英国人认为,读书看报永远比看电视重要。”
随手可见手捧读物,成了“日不落帝国”的标志。东欧国家一位大使在离开伦敦时曾感慨地说:“英镑不是英国的货币,书籍才是英国的货币。”读书是自由思考和慰藉心灵的最好方式,这是其他娱乐方式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