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出国的人越多,海归也越多。国外留学生回国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就业,但几年来海归变海带的境况似乎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这让人不禁问道:“究竟是留学留错了,还是海归归错了?”

中国海归正在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阵痛。其实留学的价值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减少,海归也是大势所趋。真正错的是留学心态,当多数家长还在留学前忖度孩子选择金融还是管理等热门专业时,有谁想过国家未来的人才需求。学什么专业的海归才能大有前途是家长和学生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
上图是全国各地方省市海归人才引进项目的数量统计。我们可以发现:金融会计,经济,商科这些热门的留学专业并不是人才稀缺的领域,中国目前海归人才缺口最大的是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等理工科专业。新能源,金融,文化创意,医药,环境工程等专业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可观的。接下来才是化学工程,航空,经济,教育,社会科学,管理和新闻。
近年来海归与国内大学毕业生薪酬的差距日益缩小,原因何在?海归专业同质化是一大原因。《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4》显示,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学科的海归竟占到海归总人数的45.75%。大量的毕业生和较少的岗位需求使得“海待”成为普遍现象。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中国目前到底缺什么样的人才:
今年,我国将出台《2015-2017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加大力度培养的五类人才: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来华青年杰出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除“来华青年杰出人才”是针对外国人,其余都与海归群体有直接关系。
尖端人才属于技术类创造性人才。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去年发布的《国家创新蓝皮书》指出,我国研发人员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IT服务行业为例,我国IT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达75%。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人才起关键作用。在海归群体中,一批外语(课程)能力强,通晓专业知识(如国际法、国际金融)的佼佼者便是补充人才库的重要来源。
在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国家对于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被屡次提及。目前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通用语种约95种,而内地仅能开设54种语言课程;“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官方语言40余种,而目前内地仅能教授20几种。小语种留学生未来进入大学授课或成为国际会议翻译的几率要远大于只会英语(课程)的留学生。
所以建议家长和学生在做留学规划时,不妨做个逆向推导,借助了解未来5-10年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再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做好职业规划,从而为选择留学目的国、学校、专业规划出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