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公益实践】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零距离接触国宝
2023.01.06
浏览
来源:
苏州新东方前途出国
摘要:新东方前途【我爱大熊猫】项目,带领学生参与“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课题,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熊猫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关怀意识。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也是全球标志性保护物种,深受世人喜爱。然而在人为破坏环境的大背景下,大熊猫的数量急剧下降。
新东方前途【我爱大熊猫】项目,带领学生参与“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课题,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熊猫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关怀意识。
-
零距离接触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资深科研专家,与专家面对面,系统学习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的全面知识点。
-
-
知名大熊猫疾病专家汤纯香教授现场指导志愿者撰写
大熊猫科考调研报告。
-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守望地球野外科研志愿者机构
联合签署的科考证书。
-
近年来,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急剧下降,滥砍滥伐造成的大熊猫自然生境毁坏和片段化,导致曾经完整的大熊猫种群被分离成许多小型的亚种群,而小型亚种群会因为近亲繁殖而使得遗传多样性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小型亚种群的持续缩小。
将经过野化训练的人工圈养大熊猫,重新引入小的野生种群中是保护大熊猫种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这样不仅能够把新的基因引入种群,减少近亲繁殖的风险,增加遗传多样性,而且能够获得更多被救助的野生大熊猫重新放归野生种群的经验。另外,通过对放归个体的监测可以增加大熊猫行为生态、繁殖、疾病等数据。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选择和评估了一些潜在的放归地。科学家们正在通过训练圈养大熊猫幼崽的野性来预备合理的放归规模,并在卧龙和碧峰峡两个基地同时开展了一个大熊猫野化训练的比较性研究。
用不同的方法圈养大熊猫幼崽,一组幼崽在没有人类帮助的情况下由熊猫妈妈抚养,而另一组同样由母熊抚养但是加入了较多的人工辅助。这个项目所积累的数据将会对以后的大熊猫放归起到重要作用。
-
监测大熊猫野化训练;
通过减少人类的接触来训练和培养大熊猫的野性,减少圈养大熊猫对人类的依赖。
-
监测大熊猫繁殖行为;
卧龙基地的大熊猫繁殖工作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非常重要。
-
监测潜在的放归地生态环境;
野外的样带调查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
科考地点:
四川卧龙国 家 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
研究目的:
为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如何适应野外生存条件而进行野化训练
张和民教授: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曾攻克大熊猫繁育三大难关,被国内外媒体亲切地誉为“大熊猫之父”。
中国大熊猫之父张教授(第一排左三)亲切接见野外科研志愿者
曾任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国际合作部负责人、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研和参加完成了国家多项大型攻关科研项目任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建设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独、合、译著)1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独立、合作发表论文130余篇。
【我爱大熊猫】野外科研志愿者科考期间,将由汤纯香教授现场指导撰写大熊猫科考调研报告。
成都机场前往卧龙保护区,经停映秀镇参观地震遗址,下午到达基地,晚饭后布置活动安排。
核桃坪基地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最早的大熊猫饲养、繁育研究基地。科考队员们在基地科研团队的带领下,了解野化培训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下午与专家面对面,系统学习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的全面知识点。晚上科考总结。
由大熊猫野外调查专家带领,前往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五一棚” 因当时观察站的帐篷距离水源地有 51 步台阶,于是取名“五一棚”,学习无线电使用方法。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当地藏族和羌族人口居多,科考队员们将跟随邓生保护站杨老师听其讲述大熊猫传说及各民族特点。
午餐前,队员们将自行采摘中午所需的食材,并在足木沟进行野炊,同时了解卧龙的农耕文化、水土流失情况。
午餐结束后,队员们将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当地居民社区,进行调查记录,并了解大熊猫对于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何种影响。
进入邓生大熊猫野外栖息地,在原始森林中观察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动植物资源,进行森林样地调查,辨别野生植物,掌握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
神树坪基地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大熊猫基地,上午按比例亲手制作大熊猫宝宝的副食“窝窝头”,为大熊猫宝宝提供最 好 的食物与营养;协助科研团队对大熊猫粪便所包括的生物体征和细分数据,做出全面的统计和分类,并进行熊猫日常行为的详细监测。
下午参加科学讲座,观看大熊猫纪录片;活动结束后进行科考总结;晚上参加藏族锅庄晚会。
完成野外科考工作的青少年野外科研志愿者,将获得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颁发的野外科研志愿者证书,用以表彰野外科研志愿者对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作出的宝贵贡献。

A:本项目野外科研志愿者工作的地点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只有保护区工作人员及守望地球野外科研志愿者才能进入,游客是无法到达的。
A:四川卧龙地区冬季白天气温10度左右,但气候潮湿、体感寒冷,需准备雨具、羽绒服等保暖的外套。
A:野外科考志愿者会入住保护区附近的酒店,是两人标准间,条件良好,酒店每日提供早晚餐,饭菜干净卫生,营养均衡。
A:每天晚上,野外科研志愿者需要对一天的工作及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总结,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A:服装:长袖衬衣;长裤;户外冲锋衣或羽绒服;帽子;户外防滑鞋;雨衣。
如果您也希望通过
“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
项目近距离接触国宝熊猫,同时收获科考证
书和志愿时长
在
未来申请时提升个人竞争力,欢迎大家在线咨询专业老师,或有任何相关疑问,请进入答疑中心留言,会有留学导师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