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讲演家、作家罗曼·文森特·皮尔(1898-1993)被誉为“积极思考的救星”,曾获得过里根总统颁发的美国自由勋章。他著有一本畅销世界的佳作《态度决定一切》,该书曾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居十年。
书名中的“态”包括一层“心态”的含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拥有多高的智商,而在于我们做事的心态。正确的心态不但对我们做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直接决定了做事的效率高低。对于做科研来说,这一点同样适用。
首先,正确面对科研中的失败。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如何获得成功,却很少教育如何面对失败。
而科研的常态就是挫败感,不懂得这一点,就会成为衍生浮躁情绪的催化剂。失败本身令人遗憾,但更可怕的是我们错误的面对方式。
正确面对失败需做到三点。第一是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是常规逻辑下必须做的。但如果你无法找到失败的原因,重新开始可能更加节省时间和精力,这是方法论的转变。第二是总结经验教训,规划新方案。开拓者们都是不惧艰险的,不断尝试才有可能成功。第三,判断导致失败的原因是否为本质原因,这很关键。假如你的实验方法或课题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应该果断停止,避免无谓的付出。
其次,培养科研之外的爱好。当人全力聚焦于一件事情时,很容易被它控制。数据好的时候,就对科研信心满满;数据烂的时候,就对科研厌恶之至。个人的科研状态完全被数据的质量左右。
学校背景:985 和中外联合办学中申请的结果相对会比较好
GPA:如果达到 3.7-3.8,申请结果会显著变好
除了托福、GPA、GRE 在第一梯队,对于申请有第一相关性;其次像科研经历,尤其是对于理工科来说,是申请中提高软实力的重要环节。
比如说数学建模大赛等和专业成绩相关,就需要硬核专业知识的比赛;至于个人奖项和工作实习,还有社团活动等对于申请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没有科研实习产生的作用大。
2)有 1 段科研经历,申请 TOP 院校录取率会显著提高
3)有 1 段专业相关竞赛经历,申请 TOP 院校录取率会提高
科研,就是科学研究,科学不就得是理工科嘛。其实呢,从狭义上讲可能没毛病。但从广义上来说,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了,毕竟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本身就不止理和工。
实际上,“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态度,是可以对任何领域进行研究的,绝对不是仅限于理工科领域。搞科研,也绝不仅仅是增加对某一专业领域的认知,而更多的是锻炼一种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未来发展不想走学术,培养科研能力也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竞争力。
诺奖物理学家杨振宁就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和创造精神强。”
在搞科研时,思维比知识本身要更重要。没有知识可以去学,但没有思考有了知识也没有用。尤其在现在这个交叉学科爆炸的年代,任何领域都可以两两结合出一个新的方向,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去学习。
我们就以申请美国的大学为例,一般申请理工类的学校看你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的,如果申请博士更加你的重视科研背景。科研能力是美国学校考察的重点,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科研提升专业背景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首先你的导师会关注你是否你这个课题体现了某项专业技能。一般导师更加青睐跟他研究课题方向一致的研究生的学生,这样他带起来更轻松。或者是对他感兴趣的课题,可能是他未来研究的这个课题。
这里导师会询问你的在实验的时间,证明你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是否热爱科研。一般情况下导师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在这个环节就是考察你具体的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比如这个项目的背景,利用哪些模型或者算法来研究,以及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困难,你参与的工作和所做的贡献,最好这里体现你对此研究的热情以及合作意识等。
这时候就需要你自己至少有一段科研经历来证明自己的,最好有一定的科研结果产出。比如发表SCI/EI论文,申请专利,或者自己设计并验证了一个模型,这些都是可以证明你的科研能力了。
在这个要强调的是,很多同学,参加了好几个科研项目,如果自己想参与体验哪个自己对哪个感兴趣,那小编就不再赘述。如果已经确定了方向的话,建议在专,不在多,美国学校最主要看看重的是科研的深度和专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