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SCI起步?请冷静:论文发表与学术目标制定
王健林老师曾经告诉年轻人,要有小目标,可以考虑先赚一个亿。中国大概有 11 万个亿万富翁,挣到一个亿就可以使你跻身这一行列,从此有钱人的快乐你也可以想象的到。
在学术领域,咱们也可以定个小目标。大家的印象中,SCI 基本就代表了优秀的学术论文,发 SCI 也就代表着自己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地步。于是学术界的「王健林老师式」小目标就可以先定为:先发 5 篇 SCI。
教大家如何赚钱我不擅长,但是搞学术却是我的本职工作,那么本期,咱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学术小目标是否合理,以及该如何制定和实现这类学术目标。
发个 5 篇 SCI 真是小目标吗?
制定学术目标是个好习惯,但是目标制定「远」了,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先不说发表 5 篇 SCI 的事,大家猜猜世界上有多少学者能保证每年至少发表 1 篇及以上 SCI 文章呢?
选项一:全部学者都能保证,每年发表 1 篇 SCI 文章有什么难度呢?
选项二:>80% 的学者保证;
选项三:>50% 的学者能保证;
选项四:>10% 的学者能保证。
答案都错!真正的答案是,世界上只有不到 1% 的科学家能保证每年至少发表一篇 SCI 论文。
发表论文是衡量科研事业的硬通货指标之一,每个科研人员都不希望自己的简历中有这方面的空白。然而,2014 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 1996 年至 2011 年间全球各学科 1500 万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该研究得出结论:只有不到 1%(约 150,608 人)的科学家能保证每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这些人里,能保证每年发表 5 篇及以上文章的人又不足 10%(约 12195 人)。
这不到 1% 的科学家占据了现今科研期刊的主导地位,他们署名的文章占了所有学术论文的 41%。在被引率最高的作品中,这一群体的论文合著率高达 87%。
文章作者表示「我之所以决定研究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的一生中,我看到很多有才华的人在当前的体制和目前有限的资源下无法生存下来,」「我怀疑只有少数科学家能年复一年地发表论文。但只有不到 1% 的人能做到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吃惊。」
如果广大同学把发个 5 篇 SCI 当成小目标,那么意味着,你首先要成为当今科学家群体的前 1%,在这 1% 的群体中你还要成为前 10%,这么来看,这个目标还小吗?
如何制定学术目标才合理?
不是每个人都是 Stephen King,能够保证约每 5 天出版一篇论文。而高产的学术作者往往具备以下特点:
(1)实验室或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他们带来了研究经费并对整个科研团体的研究方向起监督作用。如心脏病专家成为临床和研究中心的主任时,他们作为署名作者的文章数量会增加 10 倍;
(2)具有大量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导师,这些硕博同学提供了大量且廉价的劳动力。
因此,对于想要发表论文普通的本硕博同学来说,我建议的学术小目标为:争取每年发表 1 篇 SCI 文章即可。
如何实现这一学术小目标?
一言以蔽之,学术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实验手段,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取得新进展并将其变现成文章成果。因此,学术小目标的实现和把大象关冰箱的套路相似,同样包含三步:(1)确定研究领域;(2)成功的实验方法以及(3)文章写作技巧。
(1)确定你的研究领域,好的研究领域是实现这个小目标的基础,也就是第一节中出现的「如何为你的论文确定选题」。
(2)成功的实验方法
一个成功的实验方法将直接决定能否取得科研进展。需要强调的两点是:
1. 成功的实验方法并不一定带来成功的实验成果,有时候错误的实验成果往往更为重要。科学研究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排除错误选项才会更加接近真相;
2. 实验方法因学科而异,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实验方法。有的学科需要大量的野外实地测量,如土木工程、水利交通等学科,而有的学科只需要坐在实验室敲敲代码进行仿真,如计算机等学科,因此没有一个仅有的衡量标准,符合学科特色就好。
(3)文章写作技巧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文章,如何撰写是关键。学术文章有其固有的写作技巧,具体包括:一篇学术论文期刊编辑的评估标准是什么、如何开篇名义用好的论文标题吸引期刊编辑、如何索引参考文献以及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学术论文遵循哪些格式、各部分该如何撰写,何为论文重复率以及如何降低重复率的方法论等,这些内容在前几节都有做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学术论文被拒后该做什么?
虽然有着诸多技巧,但学术论文发表仍然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过程。著名如《Nature》《Science》也有对一篇文章看走眼的时候,虽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自身出现的问题,但学术目标能否一定实现还是那么的充满未知。因此,在学术论文被毙时,我们也需要调整心态并采取下一步的操作:
(1)放轻松;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你的感受。从容面对拒稿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你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因此,用你最舒服的方式去放松心情,锻炼、K 歌或者是大哭一场。当你平静下来之后,你才能够理性地评估你的论文为什么没有被接受。
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将这最难的第一步变成自身的本能,当下次困难来临时,你也能很快地恢复平静。
(2)阅读拒稿信;
拒稿信应仔细阅读,就像阅读你的初恋情人给你传递的小纸条一样。一篇文章投稿后,首先需要经过期刊编辑的初审。尽管学术期刊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但向期刊提交的论文数量增长更甚,大部分的论文会在期刊编辑手里直接拒稿,而不会送审到审稿人手里进行同行评议。这种情况下,期刊编辑仍会提供一些简短的拒稿原因,仔细审阅这些原因,它们会为你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有用的建议。
当然,更重要的信息来源于同行评议。期刊编辑认可你的文章会将其送审,通过编辑初始筛选的论文将被发送给同行进行评议。在同行评议后被拒绝的论文会有详细的拒稿理由、论文优缺点评论和建议,这些评论涉及到期刊定位、论文与期刊读者的相关性、论文所涉及研究的有效性以及推动该领域向前发展的总体重要性。
同行评议的优势在于,不同专业(理科、文科、工科、军事类等)的学术论文将交由相对应的同行进行审核,审核专家会依据领域固有标准进行判断,因此不会影响评价的维度,也不存在文科评审放水而理科评审严苛的情况。
这些评审意见对于改进现有论文或规划未来论文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有些作者在明知自身论文无法得到某一期刊的发表门槛而仍然投稿,就是为了获取同行的建议,来完善自身的论文,「能送给同行审核就是赚到了」更是学术圈子里一种约定俗成的「自嘲」。
彻底地消化掉这些评论和建议,一定会让你的论文更上一层楼。
(3)再次投稿
论文投稿就像求职,总有一个期刊会欣赏你的闪光点。论文转投分为两种,一种是重新提交同一期刊,一种是转投新期刊。
如果你的拒稿信中提到的问题是你已经二次完善的步骤或结果,那么你可以考虑再次在该期刊投稿。当然,投稿时要和期刊核实并说明情况。
另一种更常见得到做法就是转投给新期刊。利用你从第一次评审中得到的所有有价值的反馈来完善你的论文,然后把你的论文发表到一个更高水平或者更合适的地方。不管怎样,相比于之前的版本,这篇文章总体上一定会更好、更简洁、也更清晰。
本文主要对如何制定学术小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学术小目标以及该保持何种心态进行了讲解和回顾,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The 1%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Erik Stokstad.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4/07/1-scientific-publishing
【2】 Some scientists publish more than 70 papers a year. Here』s how—and why—they do it
【3】 Sullivan G M. What to do when your paper is rejected[J]. 2015.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