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为什么同样的数据感受不一样?
前面几讲,我们的重点都聚焦在数据本身,学习了通过数据的背景感知数据的意义,也学习了如何通过推理发现数据隐藏的信息。这一讲,我们继续感知数据这个主题,但是讨论的方向完全相反。
先看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就是寓言《半杯水的故事》。面对同样的半杯水,老耿可以快乐地欢呼:“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小杨也可以沮丧地叹气:“惨了!只剩下半杯水了!”
半杯水,就是一个杯子里有50%的水,面对同样一个数据,老耿和小杨的不同,来源不在50%这个数据本身,也不在前几讲说的数据的背景里,也不在这个数据是否在不同的关系当中。乐观还是悲观,来源于老耿和小杨内在人格的不同。对,差别在人那里。
因此,这一讲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如果从人的这一端来看,由于人的生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我们对数据感知的不同。由于这个原因,提高数据的敏感度就有了人这一端的角度。
那么,人这一端具体有哪些差异会导致我们对数据的感知不同呢?这一讲,我们介绍三个方向。
方向一:人生的理解方向不同
生理倾向,指的是人类的生物性因素。这些生物性因素有的来自生理结构,有的来自大脑特征,有的来自个体生理差异。这些就会导致,数据是一回事,人的感知是另一回事;或者数据是一回事,一部分人的感知与另一部分人的感知完全不同。
比如看天安门的照片,你会注意到,天安门上有10根立柱,组成了9个间隔。中间的间隔最大,这个很明显。现在问,其他8个间隔的宽度是一样的吗?看起来好像一样。但是用尺子一量,其实不一样,离中心越远的间隔越小。
为什么这么设计呢?这其实源于人的视觉特点,会把远处的间隔自动调大一些。这样一来,原本离中心越远的间隔越小,但是在我们看起来,间隔反而是一致的,反而有了更统一的美感。
你看,由于人的生理结构的问题,本来不同的数据在我们的感知中却相同了。这个特点就被建筑设计师利用了。
另一个很经典的问题是,认知心理学家发现:同样的数学结构的问题,如果包装成逻辑题,大部分人都会翻车;但是如果包装成社会题,很多人就能答出来。
比如一个题目,先包装成逻辑题,说,“给你4张牌,你翻哪几张可以证实“如果纸牌正面的数字是偶数,那么背面的颜色就必须是红色”这个规则呢?你是不是也看懵了?同样数学结构的问题,如果包装成社会题,比如这么问,“如果规定借车的人还车的时候必须加满油,那么,“老赵借了车,老钱没借,老孙没给车加油,老李给车加了油”这四种情况,问谁违反了规定呢?你肯定马上就能知道答案。其实,它跟刚才翻牌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
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本来就是用来做社会题的。你看,同样的数学结构的问题,换个外壳,我们感知到的也完全不一样。
另外,基因和发育过程也都会给人带来大脑特征上的差异。比如,有些人的空间知觉和旋转能力就特别好,有些人可以把挖掘机开得像绣花针一样,做拧瓶盖这样非常精细的操作,而另一些人就完全不行。
这些差异可以拉一个长长的清单,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如果我们要建立数据思维,就要意识到这些差异,不要把自己的特点当成全人类的特点,大家对数据的感知可能不太一样。
方向二:人的文化属性不同
泛指因为历史、经济、社会等文化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群体性差异,表现为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就导致同样的数据在不同的群体那里有了不同的感知。
我们看几个例子:
给你一组全球经济增长数据。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用一些虚拟的数字。比如,2018年是3%,2019年是2%,2020年是1%。这是一个增长得越来越慢的趋势。现在问你,2021年的经济增长会是上升、下降还是保持原来的水平呢?
答案取决于你问的是哪里的人。如果你问美国人,他们大概率会做出经济继续下降的预测。但是如果问中国人,他们大概率会做出经济转为上升趋势的预测。研究人员说,美国人更相信线性的发展路径,而中国人更相信物极必反的道理。
你看,面对同一组数据,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的感知是如此的不同。
我们再看另一个实验:
调查员在街头请路过的人做调查问卷。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幌子,实验的设计其实在接下来的环节。为了感谢路人参与调查,调查员要送给他们一个小礼物。小礼物是铅笔,怎么给呢?就请路人自己挑选一支。
注意,巧妙的设计来了。调查员拿出5支铅笔,4支是一个颜色的,比如橙色,1支是另一个颜色,比如绿色。总之,两种颜色数量差异悬殊。那么,不同文化的人在挑选铅笔的时候,选择会不同吗?
真的会。77%的美国人会选择数量少的那一种,也就是不同寻常的那个颜色,但是只有31%的亚洲人会选择数量少的那一种。
面对4比1这样的数量组合,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看法真的不同。
方向三:人的价值立场不同
斯皮尔伯格有一部电影,叫《间谍之桥》,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场景:两位律师见面谈判,一方是保险公司的律师,代表交通事故的肇事方,另一方代表受害方。
受害方律师说:事实很清楚,你的客户在高速公路上撞了5个人,这是5件事,是5个意外伤害事故,所以你要分别赔偿他们。
而肇事方律师说:等等,不对,这怎么是5件事,这是一件事。我给你举个例子,如果我打保龄球打出了全中,一个球击倒了10只瓶子,这是一件事,不是10件事。
我们跳出电影梳理一下。双方对同样的事实——一个人开车撞了5个人,产生了不同的认知。一方认为,不管受害方有几个人,都应该是一次事故。另一方认为,你开车撞的是5辆摩托车,不是一辆车里有5个人,所以是分别撞了5个人,应该是5件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同,在于双方的价值立场不同。一方认为责任事故赔偿要有上限,这也是保险公司的利益所在。另一方认为,争取每位受害者的最大利益是自己的责任。
你看,价值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的感知就不同。
三个因素互相纠缠
最后想提醒你的是,虽然上面分开讲了人在三个方向上的差异,但真实世界的挑战会来自上面三个因素的复杂纠缠,很难梳理。
举个例子:男性认为女性什么样的身材最有魅力呢?
从生活经验、各种各样的广告和科学研究中,我们能得出一个大致相同的结论——男性喜欢低腰臀比的女性,也就是细腰肥臀、丰满大腿的类型。要是用对应值,男性最喜欢的腰臀比的数字是0.7左右。
对于这样一个数据,大家的认知差异太大了。有的认为这是基因决定的,有的认为这是文化建构的,还有人认为这是男权社会歧视女性、物化女性的产物。
0.7这个数据,虽然是事实,但只是一个单一的事实。如果多看一些事实,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比如,有人调查了天生失明的男性,让他们触摸各种体型的塑料人体模特,结果发现,这些天生失明的男性也更加偏爱低腰臀比的塑料模特。这意味着,男性对低腰臀比的偏好在完全没有视觉输入的情况下也同样出现了。知道了这个事实,你是更相信基因决定论,还是更相信文化建构论呢?
再比如,研究发现:传统社会女性的平均腰臀比,要比现代西方女性的腰臀比更高。知道了这个数据,你是更相信基因决定论,还是更相信文化建构论呢?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围着基因还是文化打转,还可以看看其他的视角,比如进化的视角。进化论理解腰臀比这件事,是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单一的基因作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导致了男性对腰臀比偏好的差异。
注意,这里不是介绍哪种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只是说:
面对同一个现实问题,面对同一个数据,生理属性、文化属性、价值观属性等各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我们感知到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结论。不了解这层意思,数据再多也很难为我所用,甚至数据反而会限制我们的进步。
划重点
1. 如果从人这一端来看,人的生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导致我们在面对同样的数据时,产生不同的感觉、解释和观点。
2. 人与人的差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生理倾向差异;二,文化属性差异;三,价值立场差异。
3. 由于人自身的差异而导致对数据感知的差异,既是正常的,也是要警惕的。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特点当成全人类的特点,大家对数据的感知可能真的不太一样。
【免责声明】
1、个别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善意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2、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