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至今,留学都具有时代色彩,每个时期都带着不同的使命感而来。
随着国内留学市场的迅速壮大,先富起来的一拨人开始尝试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
后来,中国留学生总数在几年间不断攀升。截止到去年,中国留学生已超过60万人次。

搜索“留学生”一词,除了广告,还有一系列安全威胁以及国外骄奢生活的报道。
但是,留学生生活到底什么样?除了吐槽外,是时候还原真实的留学内心世界了。
@Lee 纽约大学
“种族歧视在这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但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重要的是学会合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益。”
Lee由于高考失利,决定来美国留学,仓促的选择让他来到了亚洲人颇多的纽约大学。
刚来到大学,原本以为基本礼貌向同学示好,却经常被无视。他经常也会听到一些歧视中国人的语言攻击。
Lee从此发誓,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选择积极的跟学校沟通维护自身权益,最后他顺利毕业,毕业典礼上他说:“勇敢的保护自己,也成为了刻苦学习之外的另一项重要技能。
@Alex 波士顿大学
“很多人以为每天穿着几千块的衣服,背着几万块的包包流连在各种夜场,才是留学生的生活。实际上,扛大米换轮胎,修得了水管剪得了头发,这种柴米油盐才是我们的真实生活。”Alex感慨道。
去年的时候,一向成绩优秀的他拿到了波士顿大学的offer,Alex带着他的“美国梦”来到了这所名校之后,发现很多事情跟他事先想的并不一样。
Alex来自工薪家庭,在高昂的学费压力下,他选择在课余的时间来打工。
“身边也会有那种,就是留学一年已经把美国基本玩遍的学生,但大部分的留学生还是会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兼职。”
他说像华人餐馆,或是去房产中介带顾客看房,并不会觉得低人一等。
反而是通过打工会攒下下一年的学费,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这对于他来说就是留学生活中的历练,乐在其中。
@Yoyo UCL(伦敦大学学院)
Yoyo说:“来了伦敦才知道中国有钱人是真的多,厉害的留学生也比比皆是。想要在有限的留学期拓宽自己的朋友圈,就必须参加很多社交活动,此外,学习也不能落下。”
Yoyo说社交和赶作业成为了她在伦敦生活的全部。
除了能感受到这座英国城市的文化艺术积淀,还有各大商店卖场里代购的身影。
然而,“每到大考前,无论是学霸,学渣或是geeks,无一例外的都要在图书馆里扎实复习,6门考试,7篇论文,还有步步紧逼的deadline,有时候真让人喘不过气。”
曾经做过一名中国留学生874天的睡眠状况测试。
虽然大多数睡眠时间在6-8个小时,但有261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6小时。
准备Final或者在赶Due的日子里,每个留学生睡眠时间屈指可数,黑眼圈和咖啡成为了日常“必备”。
@吃土的Mike 谢菲尔德大学
“初到英国,因为陌生环境而认识一些同乡同胞。然后会有人组织一起去party,算是为了大家营造一种社交氛围。虽然每个人只要20英镑左右,但繁忙的生活让社交成为了大家单独有默契的宣泄口。”
但这种“扎堆式社交”让中国留学生无法融入国外朋友圈,虽能短暂摆脱孤独,但往往限制了沟通,所以对留学生来说,打破社交瓶颈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曾有媒体这样评论中国的留学群体:
中国留学生是生活在一个“次群体”里。这个次群体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国外在校学生这个主群体,但营造出的“次文化”和总体流行的文化、奉行的价值观都不径相同。
造成这种“次群体”的最主要因素是来自于这一批人的迷茫,他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出国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也并没有实行太有计划性的留学生活。
国内家长总是主动的为孩子提供生活中的服务,而对于国外孩子一个人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和突发状况更能磨砺独立的人格。
而当这些独立的个体簇拥在一起时,相似的背景和经历让他们很轻易的成为共生的群体,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亚裔学生间,其他族裔群体之间也会发生。
所以,我们也无法判断留学生这个群体的好坏,只能说有些现象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海外生活在某些媒体们的夸大其词中显得格外恐怖,诸多意外的发生让很多准备踏上留学之路的少年担惊受怕。
实际上,最多的则是学习生活上的疲惫和心酸,偶尔遇见一两个奇葩,见怪不怪。
没有亲眼见证他们的努力,就觉得他们有“金山银山”的背景,只知道一味索取。
没有感受过身处异乡的无助,就觉得他们“扎堆式社交”的圈子限制沟通。
没有经历过繁杂过后的孤独,就只看到他们矫情造作的放纵不羁。
那些年,留学生背后的真实内心到底是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有任何相关疑问,欢迎在线咨询深圳新东方留学专家。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精准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