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份,就到了申请美国大学法学院J.D.(法律博士)的关键时期。申请美国法学院J.D.,一般在每年8月开始就要研究各大学法学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校。9月开始准备制作申请材料,10月开始递交申请材料。
笔者现在是芝加哥德保罗大学(DePaul University)法学院J.D.二年级学生。有人称德保罗大学是全美最大的天主教会学校,在芝加哥比较有名,这其中的很大原因在于校友众多,占据各行各业。回想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笔者为留国法学院也是焦头烂额,现在想分享一些自己在美国读法学博士的经历,供出国留学,尤其是准备去美国攻读J.D专业的同学参考。
法学院的美国同学也很用功
在笔者读J.D.一年级时,同班同学差不多有80人,但中国人很少。除了笔者之外,还有一个来自香港的女士以及一个9岁就移民美国的台湾男生,余下的基本都是美国人。同学们大多非常友善,即便对中国不是很了解或抱有好感,最多也就是对你没有热情或者无视,但绝没有恶言相向。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班上的同学年龄差异很大,班级中可能会有与父母同龄的同学。笔者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后来发现他们的表现很不一般,因为他们的阅历和经验会在问答中给其他人带来启发。
与国内法学院的学生想比,美国法学院的学生对法学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在国内,学法学的同学,可能法学不一定是他的第一志愿,很多人是被调剂的,因此可能对法律兴趣不大,也有拿这个理由当借口逃避学习的。
在美国法学院,学生基本上都是自己想要学法律因而才去报考的法学院,如果没有兴趣,在法学院的学习任务重压之下很难坚持3年。在一年级时,笔者就有一位同学读完一年就退学了,因为无法承受法学院的学习压力。
美国法学院的作业就很难对付,首先是因为做作业的时候必须独立完成,上交的时候还要附上一张宣誓来说明作业是独立完成的。当然有人会钻空子,但一旦被告发就意味着在今后考取资格证和成为律师时要受到各种限制。
在法学院一年多的学习,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欲带皇冠,必承其重”。笔者之前常听说美国学生没有中国学生勤奋努力,他们不爱学习。其实这种现象在美国法学院是不存在的,亚洲人学习刻苦,但美国人也不示弱。
笔者多次在晚上离开法学院图书馆或者在图书馆刚开门的时候,看到美国的同学还没有离开或者早已经到了。他们其实和在中国国内上学的学生差不多,学习的时候也有人懒惰有人拼命,上课的时候有人开小差,但也有同学很认真的做笔记。
法学院老师喜欢随机点名提问
美国法学院的老师也并非一个风格,有的善于教学,有的不善教学,但他们都尽最大努力传业授道解惑。不少人都听说过美国法学院的教育方式――苏格拉底式。其实这一点要取决于老师,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笔者一年级美国民事诉讼法的老师就不太爱提问,喜欢自己在讲台前大谈特谈。但是多数老师还是喜欢随机点名提问(cold call)。
就算如此也不用太紧张,因为基于相同的经历,老师非常了解学生的心态,所以一般会从最基础的问题问起。比如案子的案情、过程、判决和理由,然后再问一下深挖的问题。比如你赞不赞成这个判决,还可以怎么辩护等。只要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大多数问题都是能够回答的。
当然也有教授很喜欢布置一大堆的课前预习,为了两个小时的课你可能要看6个小时的书,这会引来同学们的大吐槽。然而,作为国际生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语言听力。
美国老师喜欢提问和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在国内,其实也有老师采取这种方式,但是因为不普遍很容易遭到学生的不配合与抵抗。所以国内的老师更多是以讲授为主,尽量采取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美国,学校强制要求老师安排与学生见面时间(office hour)。在此期间,他们也很欢迎学生去问问题或跟他们侃大山。在中国,对老师没有相同的规定,同学们更多的是在下课后向老师当场提问。
在课堂教学上,中国法学院老师更注重对法律条文的讲解,而美国法学院的老师更注重对案例的研究。由此造成了中国的法学院学生对法律的适用能力欠缺,美国法学院的学生则对法律条文的解读能力差。
笔者现在在读J.D.二年级,此前的暑假在当地的公共辩护人办公室(public defender office)实习。该机构就是为请不起律师的犯罪嫌疑人指派律师做辩护。但与国内不同的是,这个办公室是由政府管理,职员也是公务员。
笔者在美国一年中得到不少实践机会,在美国法学院就读J.D.期间,只要愿意去做志愿者,就会有人给你机会让你去积累经验。现在笔者就在学校的法律诊所(legal clinic)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些案件。
读法学博士要学会忍受孤单
去美国攻读J.D.,第一件要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心理准备和自我评估。目前,留学浪潮一年高于一年,多数中国学生集中于商科和理工科,而法学院申请的人数也在上升。留学人数上升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这个竞争包括海归之间的竞争,海归与本土之间的竞争。所以在决定留学之前,首先对自己进行一些评估,包括情商、心理和学习能力。
情商即要能大方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在美国法学院,有一项很重要的社交活动(net-working),就是每个人都要学会和其他人攀谈,主动向别人介绍你自己,而不是与朋友三五成团等别人来认识你。
心理上的评估包括忍受孤单,承受压力的能力。乐观的心态能帮助留学生更快的适应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下,语言的挑战、文化的冲击、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上的不同,各种因素叠加在一块对一个青年人来说都是挑战。
笔者想强调的是,做决定要趁早,趁早做决定,这样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太过被动,可以从容地刷分,准备申请,或者申请提前批让自己多一些选择和机会。而做决定的前后,少不了信息的搜集与掌握。即便是做了决定在备考的过程中,也要随时更新信息。保持信息的更新,也许能发现机遇,或者找到学习的方法,甚至会有备考“战友”之间的互相鼓励。
申请不能过分依赖中介
目前,国内申请J.D.的并不多,原因在于J.D.需要考LSAT,据说这是全美最难的考试,许多人都是因为这个考试打了退堂鼓。但如果下决心要考LSAT,建议可以考虑报班。当然培训班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成功,还需要之后有计划的复习。在备考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很重要,如多做题,做题之后注意校对和改错。
而申请美国法学院J.D.,笔者建议不要过分依靠中介。实际上,中介不见得很可靠。尤其是J.D.的申请人数量相对较少,很多中介其实没有经验,拿着商科或理工科的方式照搬,这会严重延误申请。
自己申请的时候可以上网搜索各种介绍,最重要的网站就是LSAT的官方机构LSAC,基本上所有的申请都要通过它。网站上面也有各学校的详细介绍和大家分享的经验,自己慢慢就可以摸清门路。
而申请不外乎就是早点邮寄成绩单和推荐信去该机构进行认证,然后它会帮你上传保存在你的档案里,网申后它会帮你把成绩单、LSAT成绩、推荐信和其他资料一并发给法学院,申请费也是通过它上交。
其实比起商科逐个学校邮寄,真的是相当方便了。所以只要摸清门路,自己动手就可以。
关于文书,可以上哈佛法学院的网站学习各种简历和个人陈述的模板,写完后可以找在国外的老师、朋友修改,甚至可以花点钱找可靠的机构帮忙修改,这绝对比找中介公司便宜多了。但要注意的就是各学校的申请截止时间,算好时差,这样即使有错漏还可以补救。
提交完申请以后,等待申请结果的心情既煎熬又兴奋,这时要时时关注学校更新的录取状态,一般学校都会给一个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查看状态,包括材料是否收到、决定是否做出和寄出。如果收到拒信也不要灰心,收到等待通知更要积极沟通。
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就要开始准备签证等一系列的琐碎工作。但这些工作难度都不会太大,只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多请教,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