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是出色的小提琴手、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对天文学卓有研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艺术造诣也非常人可比……事实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走进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的艺术博物馆,我肃然起敬——经历两次大地震,它却依然像一座丰碑挺立着。
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愿自由之风劲吹。
——斯坦福大学校训
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建于1894年,最初的展品大部分来自斯坦福家族的收藏。如今该馆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座声名显赫的大学博物馆,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曾几经沉浮,其中包括两次大地震。
周成刚/摄
1906年,在旧金山湾区7.8级的大地震中,艺术博物馆约四分之三的建筑物被损毁。1945年,斯坦福大学出资人之一简·斯坦福的离世使得预算吃紧,艺术博物馆被关停。
此后,艺术博物馆在社区活动的基础上逐渐修复并对外开放,1985年,著名的罗丹雕塑花园落成,不幸的是,1989年,洛马·普雷塔的7.1级地震再一次损毁了博物馆的多个展厅,艺术博物馆再度陷入关停状态。
然而,艺术博物馆始终是斯坦福师生和校友心头的牵挂。在各路校友和艺术爱好者的捐赠下,斯坦福大学开始对其进行修复与重建,终于在1999年重新开放。
在放肆的、狂野的、猛烈追求物质享受的现代生活里,有一个可以不断回去的地方特别重要。对于斯坦福大学来说,这个地方或许就是它的艺术博物馆——所有斯坦福人的精神家园。
作为世界上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之一,斯坦福大学以科研与创新精神闻名于世。从当年所谓的“西部蛮荒之地”,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硅谷的中心”、“世界创新的引擎”。如此重视科学技术,又如此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斯坦福大学深知科学和艺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周成刚/摄
从表面上看,科学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学科:科学重理性,艺术重感性;科学靠严谨的归纳与推理,艺术靠浪漫的灵感与想象。然而,科学与艺术的共性在于它们都具有非功利性的精神气质。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获得诺贝尔奖时说:“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就是以漫长的一生追求美。”科学不但求真也要求美,科学家像艺术家一样追求美,这也是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早在19世纪中叶就预言过: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越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美育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科学知识插上艺术的翅膀,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美。
周成刚/摄
近年来,国内的专家和学者也逐渐意识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美育与通识教育的缺失导致我们很难培养出顶 尖的人才。
过于重视学科教育,而不重视审美情趣,是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一点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眼光和格局,也限制了自己的长远发展,致使他们在国际竞争中后劲不足。
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框架,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起来,斯坦福大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