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糕的理由:为了梦想
在最初得知论文字数要求时,曾给导师开玩笑说,光致谢也能写四万字(实际我的心理历程至少写了八万字)。因为致谢本身意味着
一种完结,一段生活的结束和另一段生活的开始。两年备考,三年求学,实际都在等待这一刻,其中感慨,真要延伸,非数万字所能
容纳。
大学毕业后,整日忙碌奔波,在既定的轨迹上不断前行。冬日间隙,忽心生恐惧,因为在不时的闪念之间看到自己十年、二十年甚至
三十年后的未来,如此重复而单调。想起懵懂的初中时光,一年长好友淡然谈起未来,升学、毕业、结婚、生子、老去,平淡走完一
生,当时就心生不安,貌似我的人生就这样被他简简单单的说完了。但在那一刻,我才发觉自己并没有逃脱这种命运,能够看到自己
的未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直至后来才明白,可怕的并不是你能够看到未来,而是你所看到的未来,是你一直想要逃避但却无
力改变的。
毕业五年后,离家千里、近乎抛妻弃子的来读研,究竟为了什么?这是自己所思考的,也是面试老师所提问的。我实话实说:为了梦
想。但其所引来的善意却带有怀疑的哄笑,让我感到冒犯。在我心里,大学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作为高校的教师和教授,不应该
鼓励学生拥有梦想么。后来明白,教师或者不相信,或者认为你是求生欲太强,但其根源是,高考过后,我们终将面对现实。想起毕
业后的一次聚会,同学们谈起车子、房子、票子、孩子,我便格格不入,当时隐隐觉得,什么时候我们都变得这么庸俗。后来渐渐明
白,其实没有长大的一直是我。有些东西出生没有,这辈子也就不可能有了,有些东西高考未转变,这辈子也就很难转变了。高考的
失败者,不配谈梦想,为了梦想,绝对是最为糟糕的理由。
对我自身来说,研究生三年是一个自我重塑的过程,经历过辗转反侧的难以入睡,经历过彻底的自我怀疑。而看似高端的“自我
塑”一词,其实也只是自我欺骗的逃离。在读研的借口下,我可以合理的离开原来的环境,逃避庸俗的自己,埋葬不堪的自我。我试
图割裂自己的过去,重塑自身的未来,在一个没人知道被自我否定掉的那个自己的情境里,营造重新开始的假象。在不断的自我反思
中,我终于明白是什么造就了那个我想遗弃的自己:自卑敏弱,内向孤独,在意他人评价却又总是带着不安分的傲气。
首要的问题是贫穷,贫穷所带来的物质困境并不可怕,所带来的性格塑造却令人畏惧。敏弱的人因为贫穷而自卑,强横的人因为贫穷
而狂妄。对欲望和想法的压抑,造成了自卑的起点,因为曾经一无所有,才会异常害怕失去,即使得到,也无法成为敬畏必然性的强
者,而只是恐惧偶然性的弱者。因此即使百分肯定,也心怀忧患,生怕结局反转,惹人耻笑。第二,对意义的追寻。孩子最重要的就
是快乐和成长,早慧绝非被给与的仁慈。合适的时间不去考虑合适的事情所导致的错位,是后来难以弥补的。在初中时期就开始以死
亡为前提考虑意义,且无法以“三不朽”来抗拒虚无,使得自身的被抛感不时游离出来,感觉无所凭借。第三,信圣贤书。热爱
读书,绝对是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感谢所有的免费图书馆和超市书屋,在那个物质不充分的童年时代,让我可以从天明靠到天黑,
然后坐在父亲的大轮单车后面,顶着夜幕回家。读书,读圣贤书,读任何只要非不良读物的书,都是有益的,但关键在于,我没有选
择的相信了书中的所有理论,尤其相信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相信了近乎苛刻的自省和自律。一大堆不接地气的大道理,被一个未
成年的孩子接受并坚持,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导致设立的目标越是宏大,自身越是卑微。
整体的卑傲奠定了自身悲观的基调,我用错位的人生定义自己,逃避过往。在这段时间里,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她的无条件支持
像一道阳光照亮了阴霾,让我想起来每一份自卑之后的骄傲,最终大体接受了自己。我曾问她,为什么能够接受一个连我自己都嫌弃
的自己。她给的答案却仅仅是“因为你对我好啊”。后来我明白,信誓旦旦对你说“成则与你君临天下、败则陪你东山再起”的人,
往往半路生变;踏踏实实、不抱怨、不浮夸的人,却陪你走的最为长久。那段谈话发生在冬日的早晨,我无意间翻到大学四年的照
片,上面清晰的呈现了我所拥有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我追问自己,这些记忆并不遥远,为什么我都选择性的遗忘了。从小敏弱的性
格不正是带来自身对感情的敏感和文字的贪恋,对大道理的信服不正是带来自己的不服输、不妥协,理想和现实差距所造成的困境不
正是带来自己最看重的反思?我发现了每一份自卑之后的骄傲,开始自我说服自己。
永远感谢的都是父母。大学毕业前,父母常说,只要我认干,他们不论多苦也会供我读书。有了孩子之后我才明白,父母总想将经历
过的缺憾弥补在孩子身上,总想让孩子少走自己走过的弯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续读书是他们终身的遗憾,因此总想让孩子能够完
成这个目标,最起码给与孩子选择的机会,以便不留遗憾。待我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父母便完成了他们的历程,当我阔别校园
四年想要再去读书时,父母已经不复当年的观点:不在家好好养娃,读什么书。而当我历经两年考上硕士,再次踏上征程之后,父母
一个电话让我泪崩:孩子你放心读书,我们还能再干几年。父母,或许不理解你的小情绪,你的小执着,但却无条件支持你的任何抉
择。他们会因为你的点滴成就而骄傲,却从不会因为你的失败而不满。
感谢我的导师Zww,三年来一直大姐姐一样的照顾我。为了我能得到应得的承认,她曾彻夜难眠;为了我能读博,她问遍了她整个朋
友圈。她说在我身上看到了她求学时候的身影,足够努力、足够沉稳,看的清世故,却做不到世故,以至于拼的头破血流不甘心,却
又不得不向现实认输。张老师时常向外介绍,这是我带过的学生,可她又何尝不是我遇到的老师呢?人的不甘,往往是
看着自己碗里,望着别人锅里,夸大自己的努力,高估他人的运气。有老师庇护的这一路风雨,我超越了自我。
渐渐明白,我们有时必然要向现实低头,必然要在生活的重负下做出令自己不堪的选择。为了梦想,这个理由是世界要求我们从小树
立的,但在我们长大后,世界却首先要求我们剔除。但直到此刻,我依然无法舍弃这个最为糟糕的理由,因为人生既然给与了我一定
超越的维度,我必然要去追求那令人超越的可能,想到一路上的坚持和执着、放弃和隐忍,想到自身所失和所得,幸运和不幸,终究
是坦然了。从“世界为何这样”到“世界就是这样”或许是一种退步,但只要还未承认“世界本应这样”,那我依然拥有自我救赎的
道路。为了梦想,这个最为糟糕的理由,或许也将是最棒的理由。
注:笔者本科二本院校,毕业五年后跨文理考研,进入一所双非一本,并在入学前就已经打算了考博,也就是文中梦想构成的一部
分;在写硕士毕业论文的同时,也是考博最为紧张的时候,经过数次失败,最终上岸某985高校读博。这三年历程,对我个人来说,
并不仅仅是提高学历那么简单,其所伴随的心理重塑是更为重要的。在写致谢的时候,我还要用“为了梦想,这个最为糟糕的理由,
或许也将是最棒的理由”,但从双非逆袭985后,我终于可以给这个句式加上一个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