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只是改革的起点。教育改革者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并且去落实。我写的《大学的改革》这套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在学院推动改革的实践经历。针对上述这七种现象,我在大学生培养实践中发现了七个重要权衡。
权衡是经济学术语,意思是在一对关系中虽然两者都需要,但是存在得失互换:过度强调或重视一边,另一边则会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在下面的每对关系中,现状都是后者被重视,而前者被轻视。
权衡一是思维与知识
在大学里要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为此,大学要创造宽松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杨斌老师在经管学院一直主导讲授“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门课,是学院的一项关键举措。不少毕业生反映这门课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权衡二是通识与专业
通识教育被高度重视,但是很难落实。这其中既有学生的现实考虑,也有教师的认知偏差。
专业教育侧重知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是为找第一份工作做准备。通识教育侧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哲理性,是为了搅动学生的思想,唤起学生的才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点亮学生的心灵,是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
权衡三是个性与从众
从众是追随和追求他人与社会的认同,这是需要的。但是完全从众就会导致学生同质化发展。经管学院提出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白重恩老师曾经分管过学院教学,强调给学生留出选择空间,希望他们能够个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当选择多了以后,一些学生却选择从众,选择内卷。这说明个性发展不容易。
权衡四是无用与有用
“知识就是力量”说的是知识有用。但这种“用”现在变得越来越“短”,对考试、推研、出国、实习或找第一份工作有用。
短期有用当然重要,但是短期无用的知识可能是长期有用的知识,可能对找第四份工作有用,甚至是对一生有用的知识。
权衡五是好奇心与功利心
功利心是基于结果的动机,对结果的度量是“成绩”“成功”“成就”。功利心人皆有之,不可或缺。但是,学习和探索还有另一种动机,就是人的好奇心的满足,是不在乎外在结果的动机。
缺乏好奇心,特别是缺乏“智识好奇心”(intellectual curiosity),是人的创造力不能被激发的重要原因。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是容易被后来的功利心所取代。
权衡六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就是高效率地把学生培养成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而教育中的价值理性是追问人生价值,追求以人为目的的价值,并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自由、快乐、幸福。
工具理性是现代繁荣的基石。但是,如果只有工具理性,没有价值理性,不考虑现代繁荣带来的后果,教育的价值就会被质疑。
权衡七是人与才
这是大学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大学教育的使命是人才培养,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才”而轻视“人”。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为文明之人。
育才的期望是多出杰出人物,而育人的核心是人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精致的机会主义者都是有才的,不过他们的三观就有问题了。
“育人”与前面讲的六个权衡中的前者都有关,也就是思维、通识、个性、无用、好奇心、价值理性。
我没有教育学理论,这些都是经验之谈。不过我相信这七个现象和七个权衡具有当代大学生培养中的共性,不仅仅适用于经管学院和清华大学。
那么,这七个普遍现象和七个重要权衡中偏颇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判断是,七个普遍现象有共同根源,可以追溯到市场和政府的评价体系及基于此的竞争,是市场和政府之外的教育评价的薄弱。而七个重要权衡中的偏颇也有共同本源,可以归结为“育才”压倒“育人”,是市场和政府之外的教育愿景的缺失。
虽然教育不能脱离市场和政府,但是教育不是经济。教育不同于经济之处就在于市场和政府这两个维度之外的第三维,就是教育内在的评价和愿景这个维度。经济学对研究教育问题有帮助,但是教育逻辑与经济逻辑不完全相同。在我看来,这个教育的第三维就是教育逻辑不同于经济逻辑的根本所在。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扫描下方二维码快来咨询吧!
有更多惊喜等着你哦~
》》小语种学习网站《《

点击查看>>美国研究生留学申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有任何相关疑问,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进一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