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逃离工科”已成为全球工科教育的一种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各个国家也在纷纷作出努力,努力缓解这类问题。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巩固美国在工科这一领域的地位。
在亚洲,日本也面临着工程人才的困境。据了解,在今年举办的中日大学论坛上,就有不少日方人士“吐槽”本国工科教育,“日本工学研究脱离社会”、“工科学生没有出口”、“理工人才日益重要”等等。在此大背景下,办好工程教育,吸引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之重,而各国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 工科生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大体分两种类型: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另外还有一些工程系科附设在传统大学或综合高等学校里。
德国工科院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包括基础学习阶段和高级学习阶段,学习时间平均在5年以上。
基础学习阶段一般在第1-2学年,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基础科学和基础工程学科以及4个月的必修工业实践环节,阶段结束时有结业考试。
高级学习阶段在第3-4学年,并可以延长,学生可以在原有的专业方向和新的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之间进行选择。主要课程包括专业工程学科、设计高级理论学科和工业实践。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对学生的工程训练方面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一方面,工科大学要求学生在入学前要有不少于12个月的工业训练经历;另一方面,在校学习期间,有一半时间是在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工业训练。德国工程教育中工业训练是直接在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具有更强实践性。
美国 工科学生修商学课程提高就业力
大学生的“逃离工科”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简称STEM)的教育概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期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2011年,白宫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政府报告,强调要用21世纪技能来教育美国人并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劳动力,计划在未来10年内新培养10万名STEM教师。
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系要求学生除了修习核心课程外,还要选修公共政策或商学课程。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市场潜力。
美国高校也鼓励更多女性或少数族裔进修工程教育。虽然女性占美国人口的50.8%,但在2011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当中,女性只占了22.6%。许多大学与非营利机构已制订方案来实现此目标。佐治亚理工学院除了给非洲裔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支持外,还在精神上对其以鼓励,目前已有许多教职员与辅导课程来满足此项需求。
日本 搭建工科人才培养“立交桥”
日本的高等工程教育中不同层次的定位十分明确。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工程师),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员),专门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技工)。
高等专科学校是作为国家“工业立国”战略的一部分而创办的,因此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为企业界培养具有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骨干技术人员。其学科设置主要以工科为主,为学校开展产学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可以使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将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实习,使学生得到切身体验。同时还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之间搭建转换和沟通的“立交桥”。
非大学型的工程教育模式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始建于1962年的高等专门学校,提供工业课程的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还有正规教育体制之外的企业内教育和训练。、
数据
据美国劳工部数据,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约为8.3万人,下跌幅度达14%。1985年,美国工程界从业人数达到巅峰状态,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程师队伍仅剩60万人。
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机械、造船、钢铁、化工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对工科生需求有所减少,后来美国只有5%的在校大学生学习工科,英国只有12%。
专家观点
工科毕业生求职存在观念问题
中国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慧博研究院院长:
虽然我国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匹配矛盾,教育体制、内容与手法也一直受诟病,但从企业招聘工科应届毕业生的评鉴侧重点看,都是从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等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上进行评估,更多的是看其未来的培养空间和发展潜力。
工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应届生共性的问题,比如对第一份工作定位较高,争抢央企、国企或国际大牌企业的少量优秀岗位;眼高手低、对于基层操作类工作不屑一顾,且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现实情况处理能力;注重当前利益,特别是薪酬,某些工科类工作前期工资相对不高(一般在2000-3000元之间),因此毕业后选择“逃离工科”。事实上,从工科类毕业生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3年之后年薪很容易能达到10万元左右,关键看是否愿意潜心、扎实地成长。
“逃离工科”反映出的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跨行业流动问题,只不过环节是处于更前端的应届毕业生群体。媒体所报道的“逃离工科”更多的是指毕业生逃离传统工科产业奔向金融、新材料、通信等高科技或其他一些现代热门产业,这正是我国产业发展走向在教育以及人才市场中的映射。
不管是留在还是逃离工科,毕业后,新的学习期即开始。
应扩大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
某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目前我国的工学人才培养与招生结构不是很合理。根据我们的调查,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了9.3倍,与此同时,2010年本科工学专业的招生人数仅比1998年增长了3.4倍。
在工科本科招生比例下降的同时,工学本科专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如2010年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机械、冶金、电气等专业,招生数只占到工学总招生数的47%;而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却占到28%,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趋势。
另一方面,部分文科专业由于扩招,增长较快,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些对我们的就业都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