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季节,名校是每个学生心目中的梦想,随着名校竞争激烈度的加大,留学服务机构在留学中充当着怎样之角色?对此,新东方前途出国常务副总裁孙涛老师在接受网易专访时,向学子们讲述了留学发展,倾诉了自身的留学感悟。
名校之争:学生越来越优秀 竞争激烈
网易教育:近两年关于美国、英国等留学热门国家的报道,不少反映表示,有的学生收到了七个名校的offer,有的更是遭到了11个欧美名校的争抢,请问现在申请欧美名校的难度和竞争激烈度是怎样的?
孙涛:从过去这七八年来看,竞争的激烈程度一年比一年更厉害。如果说得更加形象些的话,现在可以说是比较惨烈的境地,有些学生可能很牛,拿到了七八个offer,但一定是极个别的现象,或者是宣传的一些故事,实际上真正的录取和申请情况可能要有偏离,激烈程度是远超过我们想象的。
网易教育:那么海外名校申请究竟为何会如此之难?
孙涛:名校竞争的确激烈,以美国为例,美国TOP100的学校质量都很好,但这可能并不被中国老百姓公认。它的竞争为什么激烈?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每年的招生名额,过去十年间基本没有变化。
举个例子,比如咱们最熟悉的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顶尖院校,每年招生的名额只有2000多,过去十年基本都维持在这一数字,在全世界公平招生,因此具体到中国,能够接纳的人数是非常之少的。去年,哈佛在中国一共才招5个人,如果把TOP30的学校在中国的招生全加起来,也不过才600、700人,但是全中国每年九百多万考生,通过这些数字可能也就理解了去美国读顶尖名校难的原因。
网易教育:现在可能大家都把眼光聚焦在顶尖名校,可能TOP10—30的范围内,这个竞争激烈程度会不会往下再蔓延?
孙涛:事实上,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金字塔的塔尖位置有限,填满了之后就会往下渗透。同样,TOP30-50院校的位置有限,只不过可能会相对更多一点,再往下渗透到TOP50-100,名额会相对再多一些。现在基本上中国学生去的最多的学校还是40名到80名之间的,因为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错,容纳的位置也会多一些。
留学价值观:真实的留学不全是光鲜亮丽
网易教育:刚才您提到了关于名校的定位,和留学的期望,这些都涉及到对留学价值的认识问题,现在新东方前途出国刚刚结束“怒放的青春”活动,全球的海归精英巡讲,请问通过这一活动,前途出国期望带给学子怎样的留学的价值观?
孙涛:作为演讲者,我参加了好多站的演讲和分享。我自己属于英国海归,前途出国还有很多年轻的优秀海归,每一代的留学生到了国外后,生活不全是光鲜亮丽的:部分留学生会不适应,学习甚至反而不如在国内,或者干脆混不出来。而“怒放的青春”就是旨在让大家看到一个更为真实且充满正能量的留学生活。借助海归精英的视角,提前树立克服困难和挑战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梦想。
网易教育:面对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您会给怎么建议留学?
孙涛:对于现在即将面临高考的准高中毕业生们,我不会建议说不要高考,或者直接去国外。因为高考和留学是两条路。第一老调重弹,出国并不代表着你就怎么样,第二出国之后你也得好好混,现在的孩子虽然多了留学的选择,但选择多了难免会纠结,因此需要理性抉择。
留学服务:新理念正在影响行业发展
网易教育:您身处这一行业内已经10多年了,就您体会而言,留学服务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孙涛:这三年的行业发展主要体现在留学产品上,除了最为关键的申请环节外,申请前延伸出的一些规划和培训服务、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在留学行业发展的二十多年间,之前没有“大数据”的概念,没有工具去统计留学现象,但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被广为接受,相信有了类似的软件或者工具后,可以很好地把握留学大数据库。
网易教育:未来,咱们新东方前途出国会不会在这些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
孙涛:是这样的,需要未雨绸缪,看到这个问题就要做准备。留学服务这个行业还很年轻,未来十年、二十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尝试来改变整个行业。留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讲责任重大,所以在业务规范、员工素质模型上,我们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我们不希望耽误学生的前程。新东方这个品牌,很值得我们珍惜,一旦出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新东方这个牌子不会跑掉,我们都会尽力帮学生做最后的补救和处理。
现在,来自中国各地的、世界各地的海归精英,汇聚在前途出国里。他们碰擦出的火花,已经为留学行业带来了深刻的改变,未来我们也期待这一群体,将来能够为留学这个行业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精彩对话
问:名校之争取决于什么因素?
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正本身很优秀或者冲名校而来的学生其实更需要的是一种指导。但同时,能够得到名校青睐的学生,其本身的优点、品格和成就又是最根本的,因为不仅申请要做得好,更为关键的是申请前的铺垫与积累,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以及在决定出国前的两至三年的时间里,是否提前做好了准备等等。所以顶尖名校能不能去,90%的因素还要取决于学生本身。
问:出国留学让您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答:当时刚回国的时候还感觉不明显,然而回国后的十余年工作才让我慢慢悟出了些。出国前,我其实是相对比较闭塞的,因为还是学生身份,每天围着老师打交道,没有对社会形成很好的理解。到了国外,有些事情难免会不适应,经历这些后,我对文化的融合、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认知。
问:不同时代、国家的海归对留学的认知一样吗?
答:中国学生出去读书,虽然国外不是自己的故乡,但出去的时间哪怕再短,七年、八年或一年,你多多少少都会带上些许那些国家的小印记在里面。在我看来,好像英国回来的对服装更注重一点,美国回来的则可能更加豪放些,所以就此看来,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
问:为什么把留学比做婚姻?应如何看待?
答:大家都在聊留学,到哪儿申请、如何去名校等等,我始终认为这还是表面的停留。其实最根本的留学就像生活中的婚姻和找工作一样,是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命题本身赢了还是输了,都会有运气成分在里面,但面对这个命题之时,尤其在面对命题带来的挑战之时,怎么看待它,如何战胜它,相信这才是最需要家长和学生去格外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