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再次成为最大功臣,被媒体聚焦!铁榔头的称谓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据说,当天女排直播收视率人群超过半数。
也就是说,全中国超过一半的人观看了这场决赛。
举国见证这个光荣的时刻,还有什么比这还激动人心的吗?
国际媒体也对这一历史性时刻进行了报道。

▲美国NBC报道:中国女排赢得金牌,改变历史!

▲英国BBC报道:中国女排击败塞尔维亚获得金牌

▲路透社:中国女排赢得金牌
12年的等待终于重新将金牌收入囊中,这里面少不了一个人的功劳,那就是郎平!
今天我们不说女排团体精神,就说说郎平精神。
有人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做到持续30年辉煌,那就是郎平!

从最佳MVP到带领国家队走上领奖台,她从运动员到教练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是始终用成绩证明自己!
据说,80年代的时候郎平参加了体科所的某项测试,显示郎平的智商值特别高,这是否也是她能够获得这么多成就的原因之一?

这次重回巅峰,和1985年创造中国体育史上五连冠神话,相隔了31个年头。
1986年,郎平突然选择出国留学,那时的选择不免让人费解之余,现在回过头想想,当时的选择是对是错呢?

事后想想,如果当时她继续在光环下享受众人的目光,那她现在还能带领中国队20年后重回奥运金牌领奖台吗?
当然,我们不能这样假设,世上没有如果。
但是我们还是能把郎平在美国的8年,那个被称为“出走的8年”,拿出来说说。

郎平是这样评价自己的美国8年的:
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没有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经历,我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在她的《激情岁月——郎平自传》里,她把自己的这些过往摊开来说了。
当时选择出国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就想出去学学语言,开开眼界,另一个是因为荣誉背后的“束缚”,当太多人目光追随着你,已经开始影响你的日常生活的时候,郎平的选择是“撤”。
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撤”,他们总觉得,“女排”是中国的象征,我是典型的“民族英雄”,似乎不应该加入这股“出国潮”。也有人挽留我:“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有功之臣,国家不会亏待你的。”
我觉得自己似乎被误解了,我不是怕“亏待”,我就是觉得,国家和人民待我太好,我不能再躺在“冠军”的奖杯上吃一辈子老本,不能天天坐在荣誉上。“世界冠军”只说明我的过去,而一旦从女排的队伍中退下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得重新学习本领,我得重新开始生活,必须把自己看成“一无所有”……
——郎平

到达美国后,郎平从万人追捧的体育明星,一下子“跌落”为要借别人汽车、让别人买衣服,优势清零之后,心里的确不平衡。
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我来美国学习,就是要掌握自己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
——郎平

后来的故事,就是郎平的美国奋斗史和颠覆史。
为了离开庇护,她毅然决然离开华人聚集地洛杉矶,选择移居新墨西哥州。
在学校一边免费读书,一边任职排球队助教,事实上却是哄着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
不过关的语言让沟通变得困难,而且专业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一开始,我心里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队员,跑到这儿来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位置整个是颠倒。但我不得不说服自己: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郎平

郎平自嘲是一无所有的国际农民。
没钱,就自己挣。后来郎平受聘为意大利甲A排球俱乐部主力。
虽然这段工作经历伴随的是受伤和老板对输球的冷脸和拖欠工资,但也因这段工作经历,她的签证变为“工作签证”,在美国可以办绿卡了。
更欣慰的是,郎平以560分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语言关,而且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这段八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
——郎平

放弃万人追捧的民族英雄身份,到国外重新开始,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勇气。
郎平带着她尝试过后的喜悦,回来了。
她把它作为人生第二次起航,也让我们亲眼见证了12年后又一次中国女排的崛起。
她不会沉迷于,只会把排球带到每个热爱的人身边,一次又一次向巅峰进发。
用郎平的经历来说,海外生活是一场颠覆,是从无到有,历练心智。
每一个在国外的人,其实都能体会郎平的心境,一切需要靠自己的环境下只能逼迫自己快速成长。
出国,是一场历练,你准备好了吗?
欢迎随时咨询新东方上海前途出国留学在线老师,或者拨打热线电话400107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