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理工类毕业生达314.5万人,同比增加17.2万,占比首超50%达50.7%,且增长趋势将持续。
理工人才储备充盈,无疑是国家产业升级的强心剂。但对百万毕业生而言,就业赛道正变得拥挤。
2025年毕业生再创新达1222万人,同时另一组数据青年人失业率18.9%,意味着每5名应届生中就有1人面临就业挑战,曾被视为机遇多且高薪的理科专业也难独善其身。
当毕业即失业的焦虑蔓延,我们更需清醒思考:未来十年,哪些产业在疯狂抢人?企业真正需要的理工科人才又该具备怎样的画像?
国家“十五五”规划将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列为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定为六大未来产业。这不仅是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更是各位留学生们高需求、高潜力的优质就业赛道。
作为“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新能源产业涵盖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多个领域,正迎来规模化扩张。
猎聘数据显示:新能源行业产值持续攀升。预估到2030年化石燃料生产领域可能会失去约500W个就业岗位,而清洁能源领域估计将创造1400W个新就业岗位,从而净增加900W个就业岗位。
新材料是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的工业粮食,从半导体材料到生物医用材料,市场需求持续爆发。
以半导体为例随着国内大算力芯片、存储芯片、新能源车芯片等需求持续增长,我国2025年半导体行业岗位需求增长至27W+!
伴随航天强国建设推进,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加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据猎聘大数据,2025年航空航天设备领域人才储备量增速达14.7%,重点聚焦高技能研发与AI应用类岗位。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航天航空装备领域缺口将达47.5W人。
规划明确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全面落地。
据预测:“未来几年,低空经济领域人才的缺口会超过100W。”从技术研发到运营服务,从核心零部件到场景应用,几乎所有环节都急需专业型人才。
企业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技术执行者转向系统决策与跨界创新者,结合行业实践,新理工科人才需具备三大核心特质,这也是留学生突破竞争的关键:
不仅要精通本专业核心知识,还需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企业更希望人才既要懂一些硬件技术的逻辑与边界,也要对技术的垂直应用领域有一定了解。以新能源领域为例,储能系统硬件工程师岗位,不仅要求掌握锂电池Pack的电路拓扑设计、热管理方案搭建,还需熟悉工商业储能场景,这样才能设计出既安全稳定又适配客户需求的产品。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把实验室成果变成市场产品的人才,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者。比如参与过真实项目研发、具备实验数据处理与技术迭代经验。空有海外学历缺乏实践经历,已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在产业全球化深度推进背景下,技术协同研发与国际标准对接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对人才的全球视野与跨文化协作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以跨国制造企业典型运作场景为例:大中华区团队需基于本土市场需求提出产品技术适配方案,而海外总部则聚焦全球统一的质量管控标准与工业流程规范,二者的高效协同直接决定项目落地效率。
如果你想锁定国内战略新兴产业优质机会,提前搭建行业人脉,弥补简历实践经验空白,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百万毕业生中快速脱颖而出!欢迎了解新东方前途就业中心相关项目!
联合头部企业优质资源,为留学生提供高适配、强实战、深衔接的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