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硕士申请:如何强化作品集的交互思维?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e)的工业设计硕士(Master of Industrial Design, MID)以“技术驱动设计”和“用户体验研究”为核心,尤其注重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的系统性思维。如果你的作品集偏向产品造型或工程结构,而缺乏交互逻辑,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优化,提升录取概率。
1. 理解TU/e工业设计对“交互思维”的定义
埃因霍温理工的工业设计强调:
✅ 用户行为研究(如何设计引导用户自然操作?)
✅ 技术可行性(传感器、算法如何支持交互?)
✅ 社会影响(设计如何改变人的习惯或社会系统?)
典型录取作品集案例:
一个智能家居控制面板,不仅展示外观,还包含:
用户测试视频(老年人如何误触?如何优化?)
技术原型(用Arduino模拟触觉反馈)
商业模式(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
如果你的作品只有渲染图和CAD模型,会被认为“缺乏交互深度”。
2. 4种方法快速提升作品集的交互维度
(1) 增加“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
问题:现有作品是否只展示最终产品,而没解释“用户如何一步步使用它”?
改进:在作品集中插入12页,用时间轴+情绪曲线展示:
用户接触产品的关键触点(如次开机、错误操作、长期使用)
痛点与优化方案(如:通过声音反馈减少误操作)
(2) 用低保真原型证明交互逻辑
适用对象:作品偏重外观设计,缺乏功能验证
低成本方案:
用Figma制作可点击的APP交互流程(即使你的重点是硬件)
用纸板+传感器制作物理交互demo(如:模拟智能门锁的指纹识别流程)
(3) 补充技术实现细节
TU/e偏爱“工程师思维”的设计师,需展示:
用了哪些传感器/算法?(如:ToF测距、计算机视觉)
如何解决技术瓶颈?(如:降低功耗以延长续航)
案例:
> “我的智能水杯通过电容感应检测握持姿势,但初期误判率高达40%。通过调整采样频率+机器学习分类,最终降至8%。”(附代码/测试数据)
(4) 关联社会议题(TU/e重点考察!)
埃因霍温理工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可加入:
如何让视障人士使用你的产品?(如:触觉导航)
如何通过交互设计减少能源浪费?(如:智能插座用电可视化)
3. 作品集结构调整建议
原结构(偏工程/美学)
1. 产品渲染图
2. CAD爆炸视图
3. 材料工艺说明
优化后(增强交互思维)
1. 问题定义(用户调研数据+痛点)
2. 交互框架(用户流程图/故事板)
3. 技术原型(传感器/算法选择依据)
4. 迭代过程(用户测试反馈→设计修改)
5. 社会价值(长期影响分析)
4. 无交互背景?3个资源
1. Coursera《Interaction Design Specialization》(密歇根大学)
2. 《Don’t Make Me Think》(Steve Krug,交互设计经典)
3. TU/e开放课程《HumanTechnology Interaction》(官网可旁听)
5. 教授沟通技巧:如何让作品集脱颖而出?
邮件模板:
> “尊敬的Prof. XX,
> 我注意到您的研究涉及‘触觉反馈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我的作品‘智能药盒’(附链接)通过振动提醒服药,但用户测试显示老年人对震动不敏感。希望能请教您:是否有更优的交互方案?我的初步想法是……”
(TU/e教授反馈:“主动提出问题的申请者,比只展示完美方案的人更有潜力。”)
6. 关键避坑指南
❌ 只有美观度,没有可用性测试 → 增加用户研究数据
❌ 技术描述太浅 → 说明为什么选蓝牙而非WiFi
❌ 忽视可持续性 → TU/e要求所有作品评估环保影响
最终建议:选择1个现有作品,用2周时间:
1. 采访5位目标用户(录屏/笔记)
2. 用Figma制作交互流程图
3. 补充技术实现文档
4. 撰写200字“社会价值分析”
这样的深度优化,比堆砌10个浅薄项目更有效。TU/e要的不是“全能设计师”,而是“能系统性思考交互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