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6 月 30 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发言人詹姆斯・M・奇姆(James M. Chisholm)正式宣布:
因国际学生面临的实际困境,今年候补名单(Waitlist)的最终结果将延期至夏末公布。这一调整背后,是美国签证政策波动带来的连锁反应 —— 特朗普政府的签证限制令让哈佛难以预判国际生最终入学人数,若已录取学生因签证问题无法到校,校方将通过延长 Waitlist 审核来填补名额空缺。
回溯政策调整轨迹,哈佛对国际生的 “弹性应对” 早有铺垫。4 月下旬,距美国国土安全部一度撤销哈佛接收国际生资质约 1 个月前,校方已放宽招生规则:允许国际生同时接受哈佛与另一所非美高校的录取。若开学前未能获签,学生可选择推迟入学;但在此期间若注册其他大学,则需重新申请转入哈佛。
近半年来,美国签证与入境政策的 “摇摆不定” 让国际生群体备受煎熬:年初起,签证审批放缓、面签排期延长成为常态,STEM 等热门领域甚至传出签证限制传闻。即便手握录取通知书,“能否顺利入境” 仍是悬在学生心头的巨石。
好在近期政策出现积极转向。6 月 18 日,美国国务院明确恢复外国学生签证常规处理流程,宣布 “优先处理学术类签证申请”,为国际生入境扫清了关键障碍。
从哈佛 Waitlist 延期,到全球范围内签证政策的反复,后战疫时代的国际教育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 —— 政策波动、地缘变化持续重塑留学路径。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外高校对突出人才的渴求从未改变。对国际生而言,既要锚定梦想、保持专注,也要修炼应对不确定性的韧性:主动规划备选方案、灵活调整留学节奏,才能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
毕竟,留学之路或许充满变数,但 “准备充分者” 总能在风浪中找到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