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时间线:从40到48,数字变大了什么?
2023年7月1日以前,学生签的学期工时上限是每两周40小时;口罩临时放开后,2023年7月1日调回48小时并沿用至今。换算成日常语言:
• 学期内:每周稳定24小时,或一周30小时、第二周18小时,都在安全线内。
• 寒暑假:可全职,不限时。
• 研究型硕博:全年不限时。
看似只多了8小时,却足够让一份周末咖啡师兼职(周六日各8小时)合法落地。
二、三张账本:多打8小时到底能赚多少?
账本A——城市咖啡店
时薪25澳元×8小时=200澳元,扣税后到手约170澳元。按13周学期算,额外收入2210澳元,正好覆盖一张回国机票。
账本B——校园助理
时薪46澳元×8小时=368澳元,税后320澳元。课业忙时还能顺便复习,但岗位有限,需抢。
账本C——外卖骑手
时薪28澳元×8小时=224澳元,油费与车辆折旧约扣30%,净到手157澳元。雨天风险高,但时间最灵活。
结论:若学业压力不大,选B最稳;若想快速回血,C快;A介于两者之间。
三、四个场景:谁适合把48小时用满?
场景1:授课型硕士+课程密集
课程周学时15小时以上,建议每周打工≤15小时,留足阅读与小组讨论时间。
场景2:本科大一+通识课
课程难度低,可用“20小时+周末8小时”模式,既练口语又不耽误出勤。
场景3:研究型硕士
不限时,但奖学金已覆盖生活费,建议用“项目实习”替代散工,简历加分更多。
场景4:配偶陪读
配偶可每两周48小时,两人排班错峰,既能接送孩子又能保证家庭总收入。
四、排班模板:把48小时拆成“安全块”
模板A:工作日2天×4小时+周末2天×8小时=24小时/周
模板B:工作日3天×3小时+周末1天×12小时=21小时/周
模板C:工作日5天×2小时+周末1天×14小时=24小时/周
把模板写进Google Calendar,设置提前15分钟提醒,超时10分钟即自动标红,避免“连续两周49小时”的灰色地带。
五、红线提醒:超时1小时会怎样?
移民局官网明确:系统可随机调取雇主上报的STP(Single Touch Payroll)数据,与签证记录比对。一旦发现学期内超工时,轻则收到警告信,重则被取消签证。记录工时的最好办法是:
• 下载ATO官方App「myDeductions」,每次上下班打卡;
• 每月导出CSV表格,自查是否踩线。
六、假期怎么赚满?
暑假通常12周,全职咖啡师可工作40小时/周:25澳元×40×12=12 000澳元,税后约10 200澳元,足够支付下一学期房租。关键是提前2个月投简历,锁定雇主。打工度假or专心读书,不是二选一,而是如何把48小时切割成最适合自己的形状。先算清时间账,再算清金钱账,最后用排班表把计划落地。剩下的,就交给闹钟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