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形式 |
分为 “学术类(Academic)”(留学用)和 “培训类(General)”(移民用),笔试(听力 / 阅读 / 写作)+ 面对面口语(与考官对话) |
全程机考(听力 / 阅读 / 写作 / 口语均在电脑上完成),口语为 “机考录音”(对着麦克风回答预设问题,无真人互动) |
听力部分 |
材料更贴近 “生活 + 学术”(如校园讲座、租房对话、博物馆导览),题型多样(选择题、填空题、地图题、匹配题),答案需 “精准拼写”(单复数、大小写错误会扣分) |
材料以 “学术讲座” 为主(占 70% 以上,如生物、天文、社会学),题型以 “选择题 + 笔记填空题” 为主,侧重 “抓取细节和逻辑关系”,拼写要求相对宽松(部分题型只填关键词,无需完整句子) |
口语部分 |
11-14 分钟面对面对话,分 3 个部分: 1. 个人观点陈述(如 “描述喜欢的公园”); 2. 基于图表 / 场景的讨论(如 “对比两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3. 深度话题辩论(如 “科技是否让人际关系疏远”) |
20 分钟机考录音,分 4 个任务: 1. 独立任务(个人观点,如 “是否支持延长假期”); 2-4. 综合任务(先听一段讲座 / 对话,再结合阅读材料总结或评论,侧重 “信息整合能力”) |
阅读部分 |
材料来自 “学术期刊、报纸、书籍节选”,题型灵活(判断题、摘要填空、段落匹配、选择题),侧重 “对文章主旨和细节的理解”,文章长度较短(每篇约 1000-1500 词) |
材料均为 “学术论文节选”(如地质、历史、心理学),题型以 “选择题为主”(细节题、推断题、词汇题),侧重 “快速定位信息和分析长难句”,文章长度更长(每篇约 700-800 词,共 3-4 篇) |
写作部分 |
2 篇任务: 1. 小作文(150 词):描述图表(柱状图、折线图、地图、流程图),侧重 “数据 / 图形的客观呈现”; 2. 大作文(250 词):议论文(如 “是否应该禁止塑料袋”),侧重 “逻辑论证和观点表达” |
2 篇任务: 1. 综合写作(250 词):先读一段文章、听一段讲座(两者观点对立),总结 “讲座如何反驳文章”,侧重 “信息对比和转述”; 2. 独立写作(300 词):议论文(如 “大学是否应该免费”),侧重 “论点深度和语言复杂度” |
评分体系 |
总分 9 分(单项 1-9 分,总分取平均,小数位 0.5 递进,如 6.5、7.0) |
总分 120 分(单项 30 分,总分累加,无小数位,如 10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