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香港《2025年施政报告》,非本地生招生政策迎来结构性调整:自2026/27学年起,教资会资助大学的非本地生自费名额上限从本地学额的40%增至50%,研究院研究课程自资学额上限由100%提升至120%。港府同步承诺保障本地生15,000个资助学额不受影响,明确扩招部分为额外增设的自费通道。针对住宿资源紧张问题,“城中学舍计划”升级2.0版本,允许商业大厦(含酒店)免改划手续改建学生宿舍,并保留过剩地积比;政府2025年内预留全新土地招标建设宿舍,目标缓解非本地生年均15%增长带来的住房压力。
政策配套层面,教育局牵头成立“留学香港专班”,联合教资会、创科局等机构推出“Hong Kong: Your World-class Campus”全球推广计划,拨付4000万港元资助八大公立校加强国际及内地招生宣传,重点吸引优质生源。产业布局上,香港依托“AIR@InnoHK”平台集聚上千名AI专才及近千家企业,注资30亿港元前沿科技基金推动AI产业化,2026年拟投10亿港元建设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同步推进第三所医学院筹建、应用科学大学与内地职专学历互认,拓展医疗及职业教育的路径。
香港大力发展留学产业的动因源于经济转型需求:传统四大支柱产业(旅游、贸易物流、金融、地产)增长放缓,而教育成为新增长极。凭借五所QS百强大学资源(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城大),香港非本地生规模从2020年起年均增长15%,2024/25学年达92,000人,其中授课型硕士占比53.4%(49,100人)。扩招叠加学费上调(如港大会计专业2026年学费上涨6.6万港元)显著提升高校收入——港大2023/24年度学费收入56.5亿港元,盈余同比翻倍至39.2亿港元。每名非本地生年均消费30-50万港元,若吸引1万名学生可带动30-50亿港元直接经济收益及超万个就业岗位。
人才留存机制进一步强化政策闭环:毕业生可获两年无条件逗留期,通过“职专留港计划”在环境保育、健康护理等新增行业就业,月薪达2.5万-4万港元,且就业范围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未来香港拟在新界“北部都会区”建设产学研融合的大学教育城,吸引清华、北大等设立分校,以科研基建稳固高校排名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