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求职竞争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积累实习经验和参与企业竞赛或项目。2025届和2026届毕业生在提升求职竞争力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2025届毕业生更注重通过实习来积累经验(76.5%)。相比之下,2026届毕业生虽然也重视实习(51.7%),但他们在“参加企业竞赛/项目”(49.0%对比42.2%)、“参与导师项目”(37.9%对比32.9%)以及“自媒体 KOL 经验分享”(11.7%对比9.3%)方面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这并不意味着实习的重要性降低了,而是在普遍拥有实习经历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其他方式来脱颖而出显得尤为关键。
总体而言,不论学生来自哪种类型的院校,他们普遍将实习视为增强求职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对于双yi流及以上院校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更多人倾向于“参加导师项目”,这一比例高出4.5%。这些学生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如实验室课题和学术项目,来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契合技术岗位(如研发和工程)对学术背景的要求,突显出他们在科研实践方面的优势。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优质的科研资源并不是均匀分配的。上述数据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资源门槛高: 校内高水平科研项目数量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导师资源紧张,本科生能够深度参与核心课题的机会相对稀缺。平台差距大: 实验室设备、研究经费、国际合作项目等资源与ding尖院校存在客观差距,限制了开展高质量研究的可能性。项目层次有限: 能接触到的课题可能偏向基础性或应用性较弱,与产业前沿、核心技术岗位需求存在脱节。当你的目标锁定在那些对专业深度、研究能力有硬性要求的岗位时,这些岗位的招聘官在筛选简历时,会特别关注候选人是否具备系统性的科研训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落地的经验。而这恰恰是普通院校学生由于资源限制,最难在校内充分积累的部分。因此,校外补充科研项目也是提升求职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随着2026届学生与2025届学生对比,求职特质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卷心菜青年的比例显著上升,从28.3%增加到37.4%。有志青年的比例也有小幅提升,从16.6%增加到19.0%。然而,高敏力青年从29.0%下降到23.2%,躺平青年从7.6%降至4.8%,其他类别的比例也从4.1%减少到1.7%。佛系青年则略微下降,从14.5%减少到13.8%。
整体来看,2026届学生在求职时表现出“更卷(卷心菜)、更有目标(有志)、更积极(躺平/佛系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在就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学生们通过加强竞争力(内卷)、明确目标(有志)以及减少消极心态(躺平/佛系)来应对求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