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计划赴马来西亚留学的同学,乃至部分已在当地就读的学生,对公立大学的毕业要求常常一知半解,由此产生不少困惑。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梳理几所主流公立大学针对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毕业要求,帮大家拨开 “毕业迷雾”。
一、本科阶段:出勤率是 “隐藏加分项”
本科阶段的毕业核心,在于平衡平时表现、课程学分与考试成绩,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考核。这里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出勤率,它并非 “走过场”,而是会实实在在计入考核成绩,通常占比 20%,像博特拉大学这类院校,出勤率占比甚至达到 30%。
其实本科毕业门槛并不复杂,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按时提交作业,再保证基本出勤率,避免因 “无故旷课” 拖后腿,顺利毕业基本不成问题。
二、硕士阶段:三种类型 “各有章法”
硕士阶段的毕业要求相对复杂,因为它分为授课型、研究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堪称 “硕士版三岔路口”,不同类型的 “通关规则” 差异明显。
1. 授课型硕士:像 “升级版本科”
授课型硕士的学习模式与本科相似,需经历选课(含必修与选修)、上课、完成作业、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环节,最后完成学位论文。课堂考勤同样重要,会直接影响个人成绩。
此外,学生还需通过参与学术讲座、小型学术演讲(presentation)等活动获取学分,部分课程要求撰写小论文,理工科学生则需提交实验报告、项目报告或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多数授课型硕士的毕业 “硬指标” 是:通过所有课程且 CGPA 达到 3.0 及以上。
2. 研究型硕士:“学术科研者的起点”
研究型硕士以项目或课题研究为核心,头一学期通常需要修习研究方法论和学术写作课程,具体上课时间由学校安排。
与导师保持定期沟通是关键,不仅要完成论文开题,还要在导师指导下推进论文写作。一般学院要求学生每学期提交一次论文进度报告,导师也会根据研究进展额外要求提交。毕业前需满足论文发表要求,最后通过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学位。常见的研究型硕士学位包括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哲学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和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3. 混合型硕士:“中间派的选择”
混合型硕士融合了授课型与研究型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 “一半课程(上课 + 考试)+ 一半研究”。它的论文要求低于研究型硕士,但高于授课型硕士,通常是基于项目的论文。
课程数量上,混合型硕士比研究型硕士多 2-3 门,一般完成 4 门左右课程后,即可启动论文写作。从申请难度来看,授课型硕士相对容易申请,混合型硕士限制较多,可选专业也较少,其毕业要求则与研究型硕士基本一致。
硕士毕业难度对比
授课型硕士需达到学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通过后即可毕业;研究型硕士仅需修习研究方法论和学术写作两门课程,其余时间均与导师共同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学术要求更高,毕业难度也相对更大。
三、博士阶段:“学术进阶的更高挑战”
博士阶段的毕业要求因类型不同有所差异,具体可分为研究型、授课型、混合型及临床型。
1. 研究型博士
大部分研究型博士的常规要求包括:完成 8-10 万字的博士论文,通过马来语和研究方法论考试,最后完成毕业答辩。
发表论文方面,理工科专业需发表 2 篇 SCI 论文;文科专业(含文体类、管理类、语言类)需发表 1 篇 SCI 论文,或 2 篇 Scopus 论文(相比之下,Scopus 论文发表难度低于 SCI,2 篇 Scopus 论文的完成难度通常小于 1 篇 SCI 论文)。需注意的是,学生需作为所发表作品的第yi作者,且需与导师共同发表。
2. 授课型与混合型博士
这两类博士有绩点要求,需达到 3.0 及以上,其中混合型博士同样需要满足论文发表要求。
3. 临床型硕博
临床型硕博的毕业要求更为细化,需满足四项条件:一是通过临床医生相关规定的硕士 / 博士学位课程考试;二是符合学院为对应临床学系硕士 / 博士学位课程设定的其他要求(如有);三是满足临床医生相关规定的语言要求(如有);四是符合学校参议院不时批准的其他条件。
四、通用注意事项:“避坑指南”
马来语课程:所有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均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修读马来语课程,成绩达到 C 级即可通过,无需过度焦虑 “语言关”。
绩点预警:就读期间需关注个人绩点,若绩点低于 2.0,不仅可能面临签证无法续签的风险,还可能被学校要求退学,堪称 “学业红线”。
信息更新:各院校的具体毕业要求可能会有调整,建议学生在就读期间定期查看学校官网,及时获取最新信息,避免因信息滞后影响毕业进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马来西亚留学相关信息,欢迎点击【在线咨询】,以便给您进行精准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61号远洋大厦B座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