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联课程”模式与认证机制概述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体系中广泛采用的“双联课程”(Twinning Programme),本质是本地高校与海外知名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合作形式。学生前半段在马校学习基础课程,后半段转入合作院校完成专业学习,最终获得两校联合颁发的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理论上可兼顾本土化教学与国际化资源,但其实际效力高度依赖参与机构的资质认证情况。
根据中留服发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指南》,仅当马来西亚高校本身及其合作院校均被列入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外国高校名单时,所获学历方可通过认证。然而实践中,部分私立院校设立的海外分校或附属中心,虽冠以主校名义招生,却因未单独完成备案程序,导致其颁发的学位证书无法通过认证系统审核。此类现象多发生于跨国教育项目中的管理薄弱环节。
二、典型风险案例与成因分析
近期披露的多起认证失败案例显示,某马来西亚私立大学设立的东南亚分校,虽宣称与英国某大学开展双联培养,但该分校并未在中留服境外院校名录中独立注册。学生毕业后持有的该校分校学位证书,因缺乏官方备案记录,被认定为无效学历。类似情况还出现在部分澳洲、新西兰合作项目的二级学院。
风险根源在于两方面:一是部分院校利用信息差模糊办学主体身份,将分校包装为主校区的延伸机构;二是学生对认证流程认知不足,仅关注主校声誉而忽视实际授课地点的资质。例如,同属一个教育集团的吉隆坡校区与槟城分校,可能在认证状态上存在差异,需分别核实。
三、学历认证受阻的具体表现
受影响学生的共同特征包括:入学时收到含糊其辞的录取通知书,未明确标注学位授予主体;就读期间发现课程大纲与宣传不符;毕业时拿到印有“XX大学XX分校”字样的证书而非主校标准模板。这些细节差异直接影响认证结果——中留服系统严格区分不同校区的法律实体地位,未单独备案的分校不具备独立发证资格。
认证驳回通知通常会注明“该院校未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备案”或“所获学历不属于认证范围”。此时学生面临双重困境:既无法以该学历报考国内公务员、事业单位,也难以继续申请海外研究生项目,造成时间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四、风险防范的关键核查步骤
首步:核实院校资质
登录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输入拟就读院校的英文名称进行精确查询。重点关注“办学层次”“备案状态”栏目,确认该校是否具备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对于标榜“双联课程”的项目,需同步查询合作院校的备案情况。
第二步:辨析学位证书性质
要求校方提供往届毕业生的学位证书样本,核对以下要素:①证书抬头是否为经备案的主校名称;②是否有合作院校的共同签章;③是否注明学习地点及期限。特别注意避免选择带有“Branch Campus”(分校)、“Study Centre”(学习中心)等后缀的机构。
第三步:确认认证预审结果
在正式入学前,可将拟读专业的课程描述、教学计划等材料提交至中留服进行预认证咨询。此举能有效预判未来认证可能性,避免盲目入学。
五、已入学者的补救措施
对于正在就读或已毕业的学生,若发现所在分校存在认证风险,应立即采取以下行动:①收集完整学习记录,包括考勤表、考试成绩单、论文评审意见等证明材料;②联系主校国际办公室,申请补发主校本部盖章的官方成绩单和学位证明;③向中留服提交书面说明,解释实际就读情况并附上辅助证据。部分案例显示,若能证明核心课程由主校教师授课且考核标准统一,仍有机会争取认证。
六、理性看待双联课程的价值
尽管存在认证风险,规范运作的双联课程仍具有独特优势:学费较直接出国低廉,过渡性较强;英语授课环境有助于提升语言能力;部分课程设置与欧美体系接轨,便于后续升学。关键在于选择经过认证的正规项目,如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等公立名校的国际课程,其合作院校均为全球排名前200的高校,认证保障度高。
七、未来趋势与政策动向
随着跨境教育监管趋严,马来西亚高教部已开始整顿违规办学行为,要求所有开设双联课程的院校必须在官网显著位置公示合作院校名单及认证状态。预计未来中留服将进一步细化认证标准,对跨校区授课项目的学分转换比例、师资配置等提出明确要求。建议学生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优先选择纳入中马学历互认协议框架内的项目。
马来西亚作为新兴留学目的地,其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要求学生更加审慎地选择项目。面对“双联课程”的宣传攻势,务必保持清醒认知:不是所有挂着国际名校招牌的课程都能获得国内认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资质、理解认证规则、保留完整学习证据,才是规避风险的根本之道。建议将学历认证可行性作为选择院校的首要考量因素,宁可牺牲部分排名优势,也要确保学历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