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专业的光环不再?
在失业率较高的十大专业中,人文艺术类专业再次成为“常客”。例如,人类学专业以高达9.4%的失业率位居榜首,成为就业市场的“老大难”。商业艺术和纯艺术专业的失业率分别为7.2%和7%,起薪也相对较低,分别为48k和42.5k,加上较少的研究生深造比例,整体就业前景显得尤为黯淡。
相比之下,社会学和公共政策虽然起薪不高,但失业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5%,显示出一定的就业稳定性。
STEM领域的就业情况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物理学以7.8%的失业率位居就业风险第二位,但其7万美元的起薪却使其跻身薪资前三,形成鲜明对比。
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情况尤为引人注目:尽管8万美元的起薪颇具吸引力,但分别高达7.5%和6.1%的失业率表明,这些高薪岗位同样伴随着较高的职业风险。相较而言,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在薪资(6.5万美元)和失业率(5.6%)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基础学科领域则展现出另一番景象。物理、化学等专业虽然就业压力较大,但其超过65%的研究生深造比例暗示,这些学科的发展可能更依赖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2.真正的“铁饭碗”专业
相比之下,部分专业的就业数据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营养科学的失业率低至0.4%,几乎实现全员就业,展现出极强的就业稳定性。
建筑服务专业则堪称“低失业高薪”的代表——失业率仅0.7%,起薪却高达10万美元,但其研究生深造比例却低至12.7%,这表明该行业更看重实践经验与技能,而非学历高低。
此外,动物与植物科学和农学的就业表现较为接近,薪资差距不大,失业率也相差无几。但两者的深造比例差异显著——动物与植物科学的研究生比例达35.6%,意味着科研能力在该领域更为重要;而农学的读研率仅为19.9%,说明其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对学术深造的依赖较低。
再来看两个工程类专业,土木工程失业率1%,稳定且收入不错;航空航天125k高薪伴随着一半以上的高读研率,说明在这个行业,学历可能更重要。
教育类专业最让人纠结。特殊教育和幼教失业率仅1-1.3%,但55k和49k收入着实也偏低,难怪大家都去卷研究生了(64.5%超高读研率)。
护理学则是职业稳定性与收入的平衡典范,1.4%失业率搭配84k起薪,收入较高且读研比例适中。
最后,地球科学88k的起薪属于中上水平,但读研比例为48.6%,是第三高的,需通过深造提升竞争力。
3. 什么专业才是好的专业?
每到申请季,"选什么专业前景最好"总是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凭借高薪、广阔的就业前景和STEM优势,成为留学申请的最大热门。然而现实数据却呈现出令人深思的反差:计算机专业的录取竞争日益白热化,申请人数连创新高,录取率持续走低,甚至催生了"先申请其他专业再转码"的迂回策略。但美联储最新统计显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失业率(7.5%)竟高于公共政策等传统文科专业,这一结果与大众认知大相径庭。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学生信息中心《2025年春季招生报告》指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入学人数在经历多年暴涨后首次出现增长停滞,这或许预示着"全民转码"的热潮已触及天花板。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专业选择需要更理性的思考,而非盲目追逐热点。
每到申请季,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学生都会问:“究竟学什么专业更好?”
这些年最热门的专业莫过于计算机,高薪、好就业、大趋势再加上STEM的光环,计算机成了留学申请竞争的激烈战场。
申请人数屡屡刷新纪录,录取率却越来越低,甚至还衍生出了曲线救国的路线——先申请别的专业,再转专业到计算机。
但美联储的这个数据却有点反常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失业率甚至比公共政策这样的文科专业还高。而这也不是计算机首次“失宠”。
根据前不久美国学生信息中心发布的《2025年春季招生报告》,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入学人数在经过几个学期的显著增长后似乎已经达到了峰值,首次出现增长停滞。
这些都值得我们在选专业时深思。
专业选择:一场自我认知的探索之旅
专业选择不应仅仅是对市场趋势的简单预测,而应是一场深度的自我认知探索。当前社会对所谓“热门专业”的追捧,往往忽视了以下几个关键事实:
其一,热门专业的竞争与内耗
即便是资质出众的学生,在报考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时,也可能因激烈的竞争而与理想院校失之交臂。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热门赛道聚集了大量同质化人才,未来的职业发展可能会陷入持续内耗的困境。过度集中的人才资源不仅加剧了竞争,还可能导致个人在职业发展中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被削弱。
其二,职场对专业背景的要求正在弱化
现代职场对专业背景的要求正在逐渐弱化。除少数技术岗位外,大多数雇主更看重应聘者的可迁移能力——如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跨文化协作和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这些能力的培养途径具有多样性,完全可以在哲学课堂、实验室或文学研讨会上获得同等程度的锻炼。因此,选择一个能够培养这些核心素养的专业,比单纯追求热门专业更为重要。
其三,职业发展的非线性特征
职业发展具有非线性特征。商学院毕业生未必适合经商,历史系学生也可能成为出色的数据分析师。与其过早限定职业路径,不如深入发掘自身的天赋与热情。唯有选择与个人特质深度契合的专业,才能获得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每个人的职业道路都是独特的,不应被所谓的“热门”或“冷门”所束缚。
因此
专业选择不应仅仅是对市场趋势的简单预测,而应是一场深度的自我认知探索。通过深入发掘自身的天赋与热情,培养核心素养,我们才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与其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不如选择与个人特质深度契合的领域,这样才能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持续的动力与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