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学术相关推荐人
本科申请:重点选择核心课程的授课老师(如专业课、AP/IB 课程老师)、班主任或参与过的科研 / 竞赛指导老师,他们能具体描述你的学术能力、课堂表现和学习潜力。
研究生申请: thesis 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或专业课教授,推荐信需突出你的科研能力、学术深度和专业匹配度;若申请偏实践的专业(如 MBA),可加入职场推荐人(如直属上司),侧重工作能力和领导力。
推荐人与你的熟悉度>头衔
教授的院士头衔固然亮眼,但如果他对你的印象仅停留在 “课堂点名”,推荐信会空洞无物。反之,一位熟悉你课堂发言、课后提问或参与过你项目的讲师,更能写出细节丰富、真实可信的内容。
主动整理一份 “推荐信素材包”,帮助推荐人高效完成写作,避免内容泛化。素材应包括:
个人基本信息:姓名、学号、申请院校及专业、与推荐人的关系(如 “2023 级 XX 课程学生”)。
核心经历细节:列举你在推荐人课程 / 项目中的具体表现(如 “课程论文《XX》获得全班高分,提出了 XX 创新观点”“带领小组完成 XX 实验,解决了 XX 技术难题”),附成绩、奖项等证明更佳。
申请动机与优势:说明你申请该专业的原因,以及希望推荐人突出的优势(如学术潜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让推荐信与个人陈述(PS)形成呼应。
截止日期与提交方式:明确推荐信的提交截止时间、网申系统链接或邮箱,避免延误。
尽早预约,留足时间
至少提前 1-2 个月联系推荐人,尤其是教授或职场上级,他们可能事务繁忙。可先邮件或当面沟通,说明申请计划,询问是否方便推荐,避免突然 “空降” 要求。
明确需求,尊重意愿
若推荐人同意,清晰告知申请院校数量、提交方式(网申 / 纸质)及截止日期。若对方表示 “只能写泛泛的评价”,可礼貌更换推荐人 —— 敷衍的推荐信反而会减分。
适时跟进,避免催逼
截止日前 1-2 周,可委婉提醒推荐人(如 “XX 学校的推荐信系统即将截止,若您有时间,麻烦您抽空提交~辛苦您了!”),避免频繁催促引起反感。
避免 “自己代写,推荐人签字”:国外院校对推荐信真实性审核严格,一旦发现造假,会直接导致申请失败,甚至影响学术诚信记录。
不提交 “模板化” 推荐信:若多封推荐信内容雷同、缺乏细节(如 “该生成绩优异,乐于助人”),会被质疑敷衍,建议针对不同推荐人的视角,突出不同维度的优势。
别忽略推荐信格式:部分院校要求推荐信使用学校 / 公司抬头纸、推荐人手写签名,或指定推荐人邮箱后缀(如.edu),提交前务必检查格式要求。
最后,推荐信的核心是 “真实且有细节”—— 让招生官从推荐人的视角,看到一个立体、可信的申请者。准备充分、沟通到位,就能让推荐信成为申请中的 “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