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内容需兼顾
项目完整性、过程性展示、个人特色三大原则,以下是详细拆解:
这是作品集的主体,需选择你最有代表性的设计项目(建筑相关优先,跨专业可包含相关设计类项目),每个项目需体现 “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逻辑”,避免仅展示效果图或成品。
- 建筑设计类:如小型建筑方案(住宅、社区中心、展馆)、旧建筑改造、城市片段设计(如街角空间优化)—— 最贴合申请需求,优先放入。
- 空间与环境类:如景观装置、室内空间设计、临时展亭设计 —— 能体现对 “空间尺度”“材料互动” 的理解,适合补充。
- 跨专业相关类:若本科非建筑,可放产品设计、艺术装置、家具设计等,但需在描述中关联 “建筑思维”(如 “该座椅设计对人体工学的考量,可延伸至建筑空间的人机交互”)。
- 项目背景与目标:用 1-2 句话说明项目核心(如 “为城市老社区设计一个共享厨房,解决老龄化家庭烹饪不便与社区社交缺失问题”),避免冗长。
- 场地分析 / 问题拆解:展示你对 “设计起点” 的思考 —— 例如:
- 场地照片、地图标注(如周边交通、光照、现有建筑布局);
- 手绘草图或图表(如 “老年居民活动范围统计”“现有空间采光不足的痛点分析”)。
- 概念生成:体现设计灵感来源 —— 可以是:
- 抽象概念转化(如 “以‘折纸’形态为灵感,设计可灵活开合的屋顶,适应不同天气需求”);
- 草图迭代(3-5 张关键草图,标注 “为什么放弃前两版”“第三版优化了什么”)。
- 方案深化:展示技术落地能力 —— 包括:
- 平面 / 立面 / 剖面图(标注尺寸、材料,体现空间逻辑);
- 结构或技术细节(如 “采用轻钢结构减少对原有地基的压力”“用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与隐私平衡”)。
- 成果展示:直观呈现最终效果 —— 可放:
- 效果图(渲染图、手绘表现图,避免过度美化失真);
- 模型照片(物理模型或数字模型,拍细节而非全景,如 “转角处的材料拼接”);
- 场景模拟(如 “居民使用共享厨房的场景图”,体现设计的人文关怀)。
- 个人角色说明:若为团队项目,需明确标注 “你负责的部分”(如 “从概念设计到结构选型全程主导,队友负责成本核算”)。
招生官不仅看 “结果”,更看 “你如何思考”。过程性内容能证明你不是 “照搬模板”,而是有独立设计逻辑,例如:
- 废弃方案与反思:放 1-2 张被淘汰的草图,附短句说明(如 “最初想用圆形平面,但考虑到场地狭长,调整为矩形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 技术试错记录:如 “3D 打印模型时,因材料强度不足导致结构变形,后续改用复合材质解决”;
- 工具运用痕迹:手绘草图、手工模型制作过程(如切割木材的照片)、软件操作截图(如 Rhino 建模步骤),体现动手能力。
除核心项目外,可加入 1 个 “非典型设计”,展示兴趣广度或跨学科潜力,但需与建筑相关联:
- 手绘或艺术作品:如速写本中的城市建筑写生(体现观察力)、水彩画(体现色彩与空间感知);
- 小型实践项目:如 “为自家阳台设计的种植架,优化光照与收纳”(体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 研究性内容:如 “传统榫卯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相关图表或模型(体现对建筑文化的关注)。
- 页数与格式:总页数控制在 15-20 页(含封面、目录、封底),单页文件大小不超过 10MB(避免上传失败),PDF 格式为主,命名清晰(如 “Name_Portfolio_2025”)。
- 视觉逻辑:每页只讲 1 个核心信息(如 “场地分析”“概念生成” 各占 1 页),避免图文堆砌;用统一字体、配色(简洁为主,不超过 3 种颜色)。
- 文字说明:短句为主(每段不超过 2 行),用动词体现行动力(如 “设计”“优化”“解决”),避免空泛形容词(如 “美观”“创新”)。
- 禁忌:
- 不放与设计无关的内容(如旅行照片、纯艺术绘画无关联的作品);
- 不虚构项目(招生官能识别 “学生级项目” 与 “实际建成项目” 的区别,真实比 “高大上” 更重要);
- 不忽略版权(引用他人图片需标注,团队项目明确分工)。
作品集的核心是 “用设计讲故事”—— 每个项目都要回答三个问题:
“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建筑专业学生需突出 “建筑设计全流程”,跨专业学生需突出 “设计思维与建筑的关联”。提前 3-6 个月打磨,反复删减 “非核心内容”,确保每一页都能体现你的独特性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