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剑河的水波映着哥特式建筑的尖顶,撑船人竹竿轻拨水面泛起涟漪,新东方英国教育之旅第四站,走进了剑桥大学——这所由31所学院与城市交织共生、诞生过12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术殿堂。不同于传统名校的“围墙感”,剑桥的学院散落在小镇街巷间,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三一学院的牛顿苹果树、凯斯学院的“谦卑之门”,每一处地标都藏着800余年的历史与故事。
建筑传承里的 “学术家园”
剑桥的独特,首先藏在“31 所学院各有乾坤”的联邦制体系里。学院就像是学子的“家”,学生们在这里住宿、生活与学业讨论。学部统筹教学与科研,形成“自由与严谨”的平衡。
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访校团从镇北的圣约翰学院出发——这所1511年创立的学院,因浪漫诗人华兹华斯、81岁赴学的金庸先生而被中国学子熟知,标志性的彩色玻璃与尖顶塔楼,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院内横跨剑河支流的“叹息桥”更是剑桥的知名地标。
圣约翰学院
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走过圣约翰学院,往前便是大名鼎鼎的三一学院。作为剑桥“诺奖大户”,单个学院就斩获了30余枚诺贝尔奖,牛顿、培根、英国国王查尔斯都曾在此就读;院内那棵嫁接自牛顿故乡的苹果树,成了游客必打卡的地标。
凯斯学院(Gonville & Caius College)
一个因为没有特别庞大的门,而时常被游客们忽略的学院,暗藏着“学术仪式感”: 学生在入学时走“谦卑之门(Gate of Humility)”,求学时过“美德之门(Gate of Virtues)”,毕业时从“荣誉之门(Gate of Honour)” 走出,象征学术之路的进阶。这里诞生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就包括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这里也是剑桥大学第三富有的学院。
如果说学院是剑桥的“灵魂”,那科研实力便是它的“硬核底气”。跟随访校团的步伐,我们走进了一座“不显眼的老楼”——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 从1874年到1974年的百年间,这里诞生了29枚诺贝尔奖,电子、中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突破,这些震撼“科学界”的成果,皆源于此。如今实验室虽迁至剑桥西部(因现代设备需更大空间),但老楼仍隶属于物理系,墙面的铭牌默默记录着“人类群星闪耀时”。正如眼前所见,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用“29项诺奖”清晰证明:真正的名校,从不在于大楼的恢弘,而在于大师的坚守与探索真理的执着。
国王学院
15万人小镇里的“烟火与诗意”当然,剑桥的生活,远不止“埋头读书”。这座仅15万人口的小镇,加上2.4万剑桥学子,因“城校交融”而充满活力。街道旁既是哥特式学院,也是书店、咖啡馆与集市,周末时游客与学子擦肩,烟火气与学术感完美融合。
13世纪由亨利三世授权设立的集市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至今维持着简单的摊位形态,非周末时略显清净,周末则人潮涌动。这里能买到中国美食、印度咖喱,也有本地新鲜蔬果;Market House餐厅里的独特的“鹊桥”与中式书房,让留学生能在英伦小镇里找到“家的感觉”;老鹰酒吧(The Eagle)因1953年克里克与沃森在此宣布发现DNA双螺旋结构闻名,二战时曾是盟军飞行员的聚集地;剑桥镇中心的意大利冰淇淋店“Gelato”,薰衣草味是网红款,非周末时不用排队,学子们常买一支坐在剑河边享用。
除此之外,剑桥的文化魅力,还在于“传统与青春的碰撞”。在传统赛事方面,每年4月初,剑桥与牛津的8人单桨赛艇对抗赛都会在泰晤士河上演,这一赛事自1829年起已延续近200年,承载着两校的荣誉与历史。据剑桥大学工程系博士毕业的彭立介绍,很多剑桥学子都会接触赛艇,这是融入主流文化的方式,团队协作与自律比输赢更重要,而他也在此创立了中国留学生赛艇队。
剑河上的数学桥
在日常休闲与景观文化上,撑船(Punting)是剑桥独有的惬意体验——这种“平头船”并非竞技运动,而是学子与游客享受时光的方式。撑船人站在船尾用竹竿轻轻掌舵,船身缓缓前行,两岸哥特式学院建筑与游弋的天鹅相映成趣,徐志摩笔下“再别康桥”的诗意意境,便源于此景。值得一提的是,皇后学院内的“数学桥”常被误传为牛顿设计,实则是18世纪用直木搭建而成的拱形桥,因采用精妙的数学原理构建而得名,虽外观看似摇晃,实则结构稳固,成为剑河的一道独特人文景观。
作为剑桥的现代文化地标,2008年由霍金揭幕的圣体钟同样充满深意。钟体上有一只不停爬行的昆虫雕塑,以“吞噬时间”的形态提醒人们光阴易逝;LED灯光闪烁间清晰显示时分秒,钟面镌刻的拉丁文“世界与欲望终将消逝”,进一步传递出珍惜时光、专注奋进的理念。它是剑桥学子“自省与奋进”的独特符号,串联起传统警示与青春成长的共鸣。
圣体钟
探校尾声,访校团伫立剑河畔,望着撑篙人轻拨船桨,缓缓漾开一河碧波。剑桥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真实可感的鲜活存在——是牛顿苹果树下的传承,是实验室里的深夜灯火的坚守,是赛艇上热血的并肩协作……它既有 800 余年沉淀的历史厚重,更有年轻人成长的蓬勃鲜活。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学子走进这座学术殿堂,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