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近几年来逃避不开的热词,网友调侃,东亚小孩连哭泣都要换算性价比。我们学会的第yi句诗不是“窗前明月光”,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发光”。
束缚天性、压制情绪、无视需求、讨好人格、苦难教育、不停攀比、功利思维、放松羞耻、延迟幸福——据说这是标准的“东亚小孩九件套”。
当大环境与个人的未来发展密切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成长之路也布满着“分数”“排名”“名校”“学历”……
而一味的焦虑与内卷,往往让我们陷入瓶颈,仿佛自己的人生“别无选择”“路越走越窄”。
难道成长只有这一个标准答案吗?
在传统的成长路径之外,
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吗?
可以忠于自己的热爱来选择自己的专业与事业吗?
“被卡住”的人生还有机会重启吗?……
如果你也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感到困惑,推荐读一读这本周成刚老师的全新力作《从此,世界在我面前》。
熟悉周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本人的职业经历发展很不寻常。
除了和俞敏洪老师一样,同样经历过三次高考外,他大学毕业后,还在苏州大学当了10多年的英语老师。
然而,在他34岁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稳定的教职,去澳大利亚留学。在任何时代,这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转动。
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读完硕士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BBC录用,成为一名记者。
20世纪90年代周老师在BBC的工作照
在那个国内外发展差距尚且比较大的时代,留在海外是很多精英人士的选择。
然而,在BBC工作两年后,他毅然放弃英国的高薪职位,和自己曾经的补课班同学,俞敏洪老师重新聚首新东方。
2013年,周成刚老师发起“探寻世界名校之旅”活动,过去十余年间,已走访200多所世界名校,采访超过500位师生,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教授、校长、招生官等。
周老师采访诺奖得主
他将探访的经验和感悟收录进《镜头里的世界名校》《不一样的成长》《100个答案》等国际教育畅销书中。
这本《从此,世界在我面前》正是去年畅销的《100个答案》的姊妹篇,后者所提倡的“成长并非单一路径,而是有着无数的可能和答案”的理念,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具象化的诠释。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初,周老师又开始了新征程:在英国剑桥大学开启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生涯。
从“老留学生”到“国际教育领路人”,他既是亲历者,也是观察者;他懂你的迷茫,更懂世界的辽阔;他知道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如何踩中时代的节拍,更深知成长的路如何才能越走越宽。
周老师在剑桥大学访学时的课堂
《从此,世界在我面前》是周老师以留学过来人、20余年国际教育从业者的共情视角,与30位不同年龄段、在不同国家、不同专业就读的留学生对谈后,书写的30个真实滚烫的成长故事。
书中既探讨了国际教育对于生命、个人成长的深层价值,也让我们看到成长的无数种可能。
书中的30位受访者,是从新东方过去30年的留学生案例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的年龄跨度非常大,从60后退休海外逐梦、70后职场转型,到80后子女教育、90后突破文化隔阂、00后初闯海外……
既有在大海上领悟知识意义的海员,也有在国外理解教育真谛的“小镇做题家”;
既有通过发扬英语长板获得经济独立的“偏科生”,又有饱受抑郁症折磨、在海外重获新生的高考落榜生;
有打破“思想钢印”考研、留学的视障学子,也有为了梦想突破实用主义思想禁锢的艺术生……
这些真实的经历,藏着各个年龄段的留学心路——既有怕落后的忐忑、难以融入的孤独,也有突破困境后的释然、找到方向后的笃定。
对于准留学生来说,这些心声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不同的留学困惑,既能引发共鸣,又能提供前行的勇气、情感的抚慰,驱散内心的迷茫。
对于那些正处于低估、经受着挫折,或在社会时钟的催逼下压力重重的朋友们来说,这本书会让我们从他人真实而有温度的经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突围和转型思路,看见在“必须的人生”和“应该的人生”之外,生活还有哪些可能性。
有时候,当我们受制于认知,在时间维度上找不到解药的时候,空间维度的拓展、视野和格局的打开,他人破局经验的参照,可以提供很多思路、启发和心灵的慰藉,能让我们依旧心怀希望,找回无惧改变、重新出发的勇气。
世界从未如此广阔,当你决定“看见它”的那一刻,人生就有了新的可能。